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2.3 第三节 虾类资源恢复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虾类资源恢复方法与技术

我国海域虾类资源丰富,但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虾类资源衰退。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图10-13)曾经是我国北方渔业的支柱。中国明对虾主要在渤海产卵及生长,在黄海越冬,是世界上分布纬度最高、唯一进行长距离生殖和越冬洄游的暖温性种类(图10-14)。中国明对虾经济价值很高,生长速度快,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大。然而由于过度捕捞,中国明对虾捕捞业在辉煌了一段时间后,进入了衰退期,中国明对虾种群处于补充型捕捞过度状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对虾的产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渤海的中国明对虾世代最大产量达到6万吨;自1983年开始,中国明对虾捕捞量逐年减少。恢复中国明对虾种群数量势在必行。

图10-13 中国明对虾(引自《辽宁省水生经济动植物图鉴》,2011年)

图10-14 中国明对虾渤海渔场(引自Wang,2006)

本书将以对虾为对象,介绍虾类资源恢复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明对虾产量下降起,我国开始对中国明对虾进行增殖放流以达到恢复传统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中国明对虾的增殖放流技术,包括育苗技术等都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中国明对虾的增殖放流工作在辽宁、山东等省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对虾的育苗和增殖放流技术以及有效的渔政管理是恢复中国明对虾资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