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2.1.2 二、 增殖放流
二、 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releasing)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卵、苗种或亲体的活动。增殖放流可以有效补充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幼体数量,结合休渔等恢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海洋经济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增殖放流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包括放流种类与种苗的选择、放流时间与放流地点的选择、放流规格的确定、放流种的人工育苗与中间培育、放流幼体的运输与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图10-1)。

1.放流种类与种苗的选择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品种主要选用本地种或者子一代苗种,禁止向天然水域中放流转基因种、杂交种以及种质不纯的种苗。种苗要由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原种场、良种场和增殖站提供。其繁殖亲本必须从国家级原种场引进(陈祺,2007)。外来物种的增殖放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且经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生态安全评估方可进行。

图10-1 增殖放流技术流程图

放流种苗的规格包括当年生小苗、隔年生幼鱼以及成年繁殖亲本等(徐汉祥等,2003)。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种苗;当可选择范围较广时,应考虑种苗的存活率与放流成本。

2.放流时间与地点的选择

放流时间一般选择以下三个时间段:①水体温度适宜生长的时间段,此时进行增殖放流有助于放流苗种的存活,是苗种放流的最佳时间;②放流苗种可来源的时间段,对于产出时间相对固定的水产苗种,只能在这一时间段进行放流;③休渔期,取这一时间段放流可有效杜绝偷捕、误捕现象发生,有助于放流品种的适应、栖息和生长。因此,最佳放流时间应是这三个或其中两个时间段的有机结合。

放流地点的选择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来确定。调查指标应包括目标海区的位置、水深、水温、风力、风向、底质以及饵料和敌害生物等。根据不同放流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可选择以下两种适宜的放流海区:①原有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生物种群组成、生态种群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未遭到严重破坏的海区;②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未遭受严重海洋污染以及敌害较少的海区。针对一些特殊苗种,还应尽量满足其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能在鱼类繁殖保护区、网簖密集区以及重要经济鱼、虾、蟹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放流(张胜宇,2006)。

3.放流种的种苗获得

(1)人工育苗:人工育苗程序包括采卵、孵化、仔鱼培育。①采卵:常用方法有捕获亲鱼—激素刺激产卵—人工受精、养成亲鱼—自然产卵—人工受精、养成亲鱼—激素刺激产卵—人工受精、采集天然卵等。②孵化:除去鱼卵中的杂物并把浮沉卵分开,以特定的密度置于网箱或直接置于仔鱼培育槽中,通气孵化。③仔鱼培育:孵出的仔鱼最初培育于陆上养殖池中,称为“一次培育”;在仔鱼达到特定体长时,通常移到海上网箱内培育,称为“二次培育”。通过对其进行人工暂养,以促进仔鱼适应放流环境,增加存活率。中间培育的方式根据种苗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室内水泥池培育、网箱培育等。二次培育的条件越接近放流海区的实际海况,越利于种苗以后的生存。放流前种苗必须经过拉网锻炼。

(2)自然海域采捕:在鱼类产卵、孵化的自然海域采捕天然幼苗。此方法有可能对采捕海域生物资源的补充造成影响,采捕前应对其影响进行评估分析。

4.放流生物的运输与放流

放流应选择在晴天进行,风浪不宜过大,在上风头放流,放流时用水体消毒剂对鱼体进行体外消毒。

5.加强管理,进行效果监测与评估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农渔法[2003]6号),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建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管理制度。有关科研、监测、教育单位要加强从放流品种的亲体选定、苗种培育、检验检疫到放流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环节的监管,逐步引入放流品种种质鉴定、放流过程监管等制度。放流苗种要有一定比例进行标志。各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对放流区域进行监测,对放流效果进行生态环境评估等,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放流效益”。

常用的方法是在种苗放流后,可通过标志鱼(见插文)的回捕以确定其生长与分布情况。回捕可使用渔船进行捕捞,也可发布有偿回捕标志鱼的宣传广告,动员渔民协助捕捞,务必保证标志鱼收集资料的完整。

标志放流技术

标志放流(tagging and releasing)指将带有标志物或其他标记的水生动物放回水域中,再根据回捕的时间、地点来研究渔业资源的一种方法。根据标志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绘制标志鱼类放流和重捕的分布图,可以推测鱼类游动的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等。若进一步结合鱼体长度、重量和年龄资料,则可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检验增殖放流的效果等(Ricker,1971;Nielsen,1992;林元华,1985;陈锦淘等,2006)。因此,标志与标志鱼的选择至关重要。

标志鱼及其标志

标志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标记法和体内标记法两种。体外标记法包括切鳍法、剪棘法、颜料标记法(具体有染色法、入墨法、荧光色素标记法等) 、体外标(包括穿体标、箭形标和内锚标)等;体内标记法包括金属线码标记(CWT)法、被动整合雷达(PIT)法、档案式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记法、生物遥测标记法等。体外标记法费用较低,国内多数放流品种都采用这种方法,而该法在国外主要用于鲑鳟鱼类的放流;体内标记法费用昂贵,适合于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等鱼类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中华鲟等(洪波等,2006)。标志鱼选择健康、活动能力强的个体,标志后进行暂养,使之恢复活力,密切观察其游泳、成活情况,选择标志不脱落且对其生活无影响的鱼进行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