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1.3.1 一、 海洋生态恢复与监测的关系
一、 海洋生态恢复与监测的关系

海洋生态恢复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交互的、往往是非线性的过程。鉴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监测能让我们随时了解恢复的情况,不断修正恢复方案,解决恢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海洋生态恢复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推进。

由于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统一体,在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恢复的进程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可能发展方向一般包括退化前状态、持续退化、保持原状、恢复到一定状态后退化、恢复到介于退化与人们可接受状态间的替代状态或恢复到理想状态等(图9-9)。

图9-9 退化生态系统的方向(引自彭少麟,2013)

因此,只有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加强监测,才能实时掌握退化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并采取适当措施使其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海洋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过程与监测的关系如图9-10。

图9-10 生态恢复流程与监测评估的关系(引自陈彬等,2012)

在整个恢复过程中,海洋生态恢复监测主要包括基线监测、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

(一)基线监测

基线监测是指海洋生态恢复开始前对恢复目标区域的历史资料收集和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监测。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目标区域生态全部基本要素的状况开展初始的监测,以掌握目标区域的海洋生态自然条件,为以后的对比分析、恢复进展评价和动态管理准备“基底”资料;二是为了解目标区域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管理效果,而进行的重复性监测。国家海洋局近十年来为掌握我国近岸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对我国多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的连续监测就是基线监测的一种。

基于基线调查的性质、任务,监测项目要尽可能全面,取样、测量、分析必须规范,并加以质量控制。只有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有所保障,所得出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二)常规监测

常规监测是指在基线监测的基础上,经分析研究、优化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监测站和典型的项目,随着海洋生态恢复的进展而进行的长期连续、频次相对固定的监测活动。

常规监测分为跟踪监测和后续监测。跟踪监测是指在恢复工作进行中的监测,其目的在于实时了解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发展方向,为恢复工作提供依据。后续监测是指生态恢复完成后的监测,其目的在于了解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状况,评估生态恢复的成效。

(三)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指对包括自然力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紧急生态问题的监测。在海洋生态恢复过程中,可能因为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得生态系统出现紧急问题,应急监测正是为了在此情况下迅速了解生态系统状况而进行的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