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4.4.4.2 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主要包括自然干扰和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如地震、海啸等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削弱甚至消失。人为因素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污染物排放、过度捕捞、填海造地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孔红梅等,2002;Yan & Zhou,2004)。

(一)污染物排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排放入海,其所含的多种有毒污染物和过量养分,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加剧,有害赤潮频发(图8-14)。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公开数据统计,我国沿海自1952至1999年共发生376次赤潮(未包括香港和台湾),而自2000年至2013年仅14年的时间就发生了1035次赤潮,且有毒赤潮比例不断增加。有害赤潮频发对我国沿海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仅2012年福建省沿海的一次米氏凯伦藻赤潮就造成了约20亿元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石油的大量开采和海上运输日益增多,伴随而来的石油泄漏导致海洋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李冠国和范振刚,2011)。从1967年的“托利卡尼翁”号油轮触礁失事,到2006年美国普拉德霍海湾石油泄漏,再到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的石油泄漏,石油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峻,已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见第六章)。

图8-14 有害赤潮(左)和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右)

(二)过度捕捞

人类不合理的捕捞活动影响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见第六章)。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世界海洋渔业产量从1950年的168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1996年顶峰时期的8640万吨,随后稳定在8000万吨左右(图8-15)。渔获量的增加仅反映了一个表象,图8-16则显示了表象背后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1974年粮农组织完成首次评估起,世界主要海洋鱼类种群中,未完全开发的种群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而过度开发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74年过度开发的鱼类种群比例为10%,仅15年后(1989年)这一比例就上升至26%。对于完全开发的鱼类种群,其数量所占比例已超过50%,且渔获量已接近最大可持续产量。排名前10位的鱼类种群在世界海洋渔获量中合计占30%左右,其中多数已被完全开发,如东南太平洋秘鲁鳀鱼(Peruvian anchovy)的两大主要种群、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狭鳕(Walleye pollock)和大西洋的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都已被完全开发,西北太平洋的日本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和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鳀鱼已遭过度开发(引自《2012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三)填海造地

图8-15 世界海洋捕捞渔业产量变化情况

(引自《2012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图8-16 1974~2011年世界海洋鱼类种群全球趋势

(引自第四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对执行《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所取得进展的中期评估)

随着人口的剧增以及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许多沿海国家都将填海造地当作城市发展的有效方法。不合理的填海造地会严重损害近岸海洋生态环境,改变自然岸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关键生境破坏,海洋与陆地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过程受阻,各种生源要素的正常流转受到影响,进而使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干扰或破坏(见第六章)。

(四)外来物种入侵

诸多研究和调查发现,地球上动物、植物及其他生物体的迁移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已确认的动物灭绝现象中,有超过一半是由于外来生物的影响(无论是有意或无意)(Clavero & Garcia-Berthou,2005)。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仍在持续增加(图8-17)。目前发现的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主要包括释放、漏逸、运输-污染物、运输-藏匿和走廊。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途径主要包括漏逸、运输-污染物、运输-藏匿和人为引入等。船舶压舱水携带,船体生物附着,海水养殖逃逸,科研、养殖、观赏等目的的人为引入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以黄海海洋生态系统(我国管辖海域)为例,截至2007年共发现外来生物47种,其中,大型海藻3种,维管植物2种,多毛类1种,软体动物16种,甲壳类3种,虾类4种,尾索动物门动物3种,鱼类15种。这些外来生物中19.15%是通过船体附着无意引入的,80.85%是人为引入的。人为引入的生物中,86.84%为海水养殖用途(UNDP/GEF,2007)。海洋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干扰,这些生物可以通过竞争、捕食和改变生境,遏制原有本地物种的正常生长和繁殖,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最终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UNEP/CBD/SBSTTA,2014;见第六章)。

图8-17 21个国家中物种引入活动(已知引入日期)的累积次数(引自第四版

《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对执行《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所取得进展的中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