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4.3.5.1 一、 干扰-稳定性理论
一、 干扰-稳定性理论

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近海生态系统,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见第六章)。干扰能够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变化,这是生态系统结构、动态和景观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干扰-稳定性理论(图7-10)认为,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程度取决于干扰作用的大小,而干扰作用的大小依赖于干扰的类型、强度、频率和尺度(干扰发生的时空尺度和层次,如个体、种群、群落等)。一定大小的干扰只是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系统的稳定性下降,而过度干扰则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进而发生生态失衡和逆向生态演替,即生态系统退化。当干扰消除或减轻后,生态系统将会重新发展到原来稳定的状态,亦或建立新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弹力和抵抗力有关。弹性力越大,生态系统因干扰受损后恢复所需的时间越短;抵抗力越大,生态系统因干扰受损的程度越小(董世魁等,2009)。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就是排除外界干扰作用、启动和加快正向生态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另外,生态恢复的实践表明,生态恢复寻求的是一种干扰状态下的恢复模式。不受干扰的生态系统是相对的,受干扰的生态系统是绝对的,生态系统时时受到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交替、叠加影响。因此,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干扰的作用,融入了干扰因素的生态恢复设计才是切实可行的,否则不具有可行性,达不到预期的恢复效果,甚至导致恢复计划的失败。

图7-10 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引自董世魁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