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4.3.4.4 四、 生物多样性原理
四、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是指栖息于一定环境中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所有物种和每个物种的全部基因信息,以及它们与生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种的数目,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寡;二是种的均匀度,它反映了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MacArthur(1955)认为一个自然群落的物种越多,群落就越稳定。他指出自然群落的稳定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二是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相对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物种的多少对群落稳定性所起的作用更大。 Elton (1966)用“梁概念(girder concept)”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认为在物种多样而复杂的食物网中,由于物种间互补作用的存在而使群落表现得更加稳定;相反,简单的食物网是不稳定的,易受到影响而崩溃。但是May(1973,1976)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多样化的复杂系统只有在某一临界值内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超出临界值,系统就不会稳定;而且多物种共存的生物群落,往往一个物种的波动都会牵连到其他物种和整个群落,因此群落的稳定性并不高。珊瑚礁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物种多样性水平很高的生物群落之一,但是它却对外界干扰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退化最严重的海洋生物群落之一。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大堡礁,全长2011km,最宽处161km,为全球最大的珊瑚礁,其内栖息着1500多种鱼、4000种软体动物、6种海龟(全世界只有7种),还有珍稀濒危物种儒艮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漂白退化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高达20%的珊瑚退化消失。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退化仍在继续。据估计,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全球将有超过一半的珊瑚礁生物群落在几十年内消失。

一般认为,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正相关,因为生物多样性高的生物群落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多样性高的群落内,生物间的营养关系更加多样化,能量流动可选择的途径多,各营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会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图7-9);②多样性高的群落内,各个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大大提高了对资源利用的效率。

图7-9 图示南大洋食物网(引自张志南等,2000)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恢复中应最大限度地选取多种适宜的物种,合理配置物种组成。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恢复区的生物多样性,使之有利于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生态恢复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