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3.3.2 第二节 海洋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海洋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海洋恢复生态学是随着海洋资源的大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而发展起来的。

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海洋的污染问题;第二阶段,大致从8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点从海洋环境污染拓展到海洋生态恶化问题;第三阶段,从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海洋环保领域,海洋生态修复、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成为新的关注热点。

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人工构建海洋生态系统的思路。比如,我国著名海洋学家曾呈奎院士于1953年9月在《生物学通报》发表文章,提出应在海底营造“海底森林”,或者叫“海底藻林”。在海底种植海藻,一方面可以满足我们对海藻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海洋牧场”,为幼鱼及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海产动物供给必要的食物和保护。但在当时,海洋恢复生态的工作并未引起人们重视。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洋环境污染、滨海湿地急剧锐减、近海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出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海洋生态修复。与此同时,也由于恢复生态学已破壳而出,大量陆地退化生态恢复成果涌现,这对海洋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起了助推的作用。

我国海洋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虽然起步稍晚些,但发展较迅速,大体与世界同步。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主要在生境修复和景观生态恢复、生物资源恢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