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3.2.2.4 四、 过度捕捞和近海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四、 过度捕捞和近海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海洋渔业是人类优质蛋白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沿海国家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特别是过度捕捞和大规模海水养殖,已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显著影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过度捕捞

世界捕捞和水产养殖的产量从1950年到2010年持续增长(图2-22)。但自197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开始监测全球渔业资源种群以来,低度开发和适度开发种群的比例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4年的40%下降至2007年的20%,而被完全开发的种群比例从1974年的50%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的45%,2007年又增加至52%。占世界海洋捕捞业产量的30%的前10位种类多数已被完全或过度开发。例如,秘鲁鳀(Peruvian anchovy)在东太平洋的2个主要种群已被完全和过度开发,北太平洋的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已被完全开发,东太平洋的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也被完全开发。世界上17个主要的渔场现在捕捞产量已达到或超过其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9个渔场处于渔获量下降的状态。

图2-22 世界捕捞和水产养殖的产量

(引自《全球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报告》,2014)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也由开发利用不足发展到过度捕捞的状态。捕捞过度不仅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补充,导致渔业群落结构的改变和资源的衰退,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1982年、1992~1993年、1998年,在渤海用相同的网具和方法前后进行过三次渔业生物调查,结果如表2-8所示。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数量在16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表2-8 渤海水域渔业生物资源指数的年间变化(单位:kg/h)
(引自唐启升等,2012年)

过度捕捞还改变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对象的生物关系,改变了生物之间的食物网结构,并使渔获物的质量下降,突出表现在低龄化和小型化,以及性成熟逐渐提前。比如,东海带鱼(Trichiurus poustassou),平均肛长已从1963年的256.48mm减小到1983年的226.29mm,到2003年只有186.7mm(林龙山等,2008)。

(二)近海养殖

近海大规模养殖,已促使近海由自然生态系统向半人工生态系统演变。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因而世界大多数沿海国家都在加大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据统计,2010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为210万公顷,其中鱼类7.9万公顷、甲壳类31万公顷、贝类130万公顷、藻类12万公顷。另外,还有100多万公顷的池塘和底播养殖面积。

海水养殖业在发展渔业经济、增加水产品供应、扩大就业和渔民增收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大规模养殖对近海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养殖带来的自身污染,与自然生物种群竞争食物和空间,对典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等(图2-23)。

图2-23 海水养殖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引自《中国海洋与海岸工程生态安全中若干科学问题及对策建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