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养成好习惯*
“习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那么既然好习惯如此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想要养成好习惯,就必须要了解我们的本性,理解人性约束观。
本书一开始谈论到,人之本性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和消极都可以养成习惯。习惯受控于大脑,笔者提出生理习惯论:习惯是大脑将有意识行为转化为潜意识行为的过程。
有意识的行为是指人性具有两面性,即积极和消极,如果大脑能在潜意识下做有意识的事情,就说明已经养成了做此类有意识事情的习惯。
说得更具体一点,习惯受控于思维,思维的场所在大脑,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很多信息都是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中枢神经处理信息的不同。任何一次有意思行为在没有形成习惯前都不会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通路,只要当大脑在潜意识下形成神经通路,才说明此时好习惯已经形成。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脑在潜意识下形成通路呢?前面我们讨论了习惯与自制力、自律的关系,比如早起的习惯。睡眠是人的天性,人类具有生物钟,没有人一开始就有早起的习惯,也就是早起不会在人的潜意识下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通路,形成通路的唯一因素就是需要自制力,自制力需要自律。自制力会在时间的作用下把有意识的事情在大脑形成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一旦习惯养成后,做有意识的事情是就会需要很少的自制力。在养成习惯的道路上,自制力和时间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以交通规则中闯红灯问题为例。在红灯规则出台之前,我们大脑根本没有红灯的意识和概念,但是红灯政策出台后,遇到红灯停就是一件有意识的事情,我们如果想要在潜意识里不闯红灯,就必须养成不需要自制力的习惯。反之,在养成习惯初期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在时间的作用下这种自制力会变得越来越弱,最终养成需要很少自制力的不闯红灯的习惯。
孩子在七岁前模仿能力非常之强,这种模仿能力存在于有意识或是潜意识之中。有意识的模仿可以加深大脑潜意识的功能,一旦大脑潜意识发出指令,使我们按照指令去完成同类事情,习惯就已基本养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潜意识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习惯所需要的自制力会越来越少。比如走路、写字、吃饭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在无意识下发生的,其实都是潜意识无限加强的结果。试想一下,在我们还未学会走路之前,我们甚至会困惑到底先迈哪一只脚;刚练习写字时,写字也是大大小小;自己吃饭时,连饭都吃不到嘴里,而这些现在我们已经做得非常娴熟。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困扰家长和老师最大的问题,运用人性约束观理论解释:没有天生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注意力稳定的程度、广度及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其实质都与习惯有关,要想拥有较高品质的注意力必须通过自制力的努力,养成例行公事的习惯。家长不仅要培养孩子如何合理运用自己的自制力,而且还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世界的很多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新鲜感是我们的本性。当孩子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其实就是培养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此时孩子身边切莫有太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往往这些事物是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孩子可以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但同时也可以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排除生理和病理原因,注意力分散主要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过多的玩具、书籍、动画、游戏、家长的溺爱等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永远陪伴我们,养成好习惯只是较之前做同类事情需要很少的自制力,如果我们不坚持,习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养成好习惯需要多长时间?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养成习惯需要的时间不会超过30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提出了数量和质量理论即数量影响质量,养成好习惯也是如此。30天内养成的好习惯最好不要超过2个。我们可以尝试一下,通过时间与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养成很多生活与学习必备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