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名著研究
1.3.1.1 (一)雷蒙德·威廉斯及其研究简介
(一)雷蒙德·威廉斯及其研究简介

1 雷蒙德·威廉斯的生平及著作

雷蒙德·威廉斯(1921—1988)是20世纪中叶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之一,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于1921年出生在一个名叫潘迪(Pandi)的威尔士(Wales)小村庄,因品学兼优,1931年到阿伯杰维尼(Abergavenny)语法学校学习,1939年获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威廉斯是“剑桥大学社会主义俱乐部”的主要成员,积极参加当时具有共产党色彩的学生支部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1941),曾多次参加著名战役并成为一名坦克兵指挥官。1946年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大学校园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在随后的14年间,威廉斯以教员的身份投入“二战”后日渐普及的成人教育事业中,直接探讨和解决“战后英国的社会、经济、就业等工人阶级所经历并直接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出发对之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1]。威廉斯分别于1958年和1961年写下了文化理论专著《文化与社会1780—1950》和《漫长的革命》。这两部著作改变了文学理论的传统范式,开辟了从社会大视角和多语境条件来诠释文化新领域的先河,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文化研究先行者的地位。1961年,威廉斯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英文系讲师,1971年被选为剑桥耶稣学院院士,后于1974年升任戏剧学院教授。在剑桥大学这一学术权威中心,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仍在向精英文化固守的阵营发起挑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细细品味我几乎所有的著述,你就会明白我一直在批驳我所指向的英国官方文化。”[2]雷蒙德·威廉斯于1988年1月与世长辞,过早地离开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文化事业。

威廉斯治学严谨、精勤,其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在语言学、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化理论、社会学、戏剧、新闻传播学、文化批评等方面都有专著发表,而且还创作过小说、剧本及电影纪录片的脚本。其主要理论著作有:《阅读与批评》(1950)、《文化和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传播》(1962)、《从狄更斯到劳伦斯的英国小说》(1970)、《乡村与城市》(1973)、《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1974)、《关键词》(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唯物主义和文化中的若干问题》(1981)、《文化的社会学》(1982)、《走向2000年》(1983),以及《社会中的写作》(1983)等。他最具影响的戏剧研究成果包括:《戏剧:从易卜生到布莱希特》(1973)、《表演的戏剧》(1954)和《现代悲剧》(1966)等专著,以及1974年被剑桥聘为戏剧教授时的就职演说词《戏剧化了的社会中的戏剧》(1974)。此外,他还写有《边远的乡村》(1960)、《第二代》(1964)、《志愿者》(1978)、《为马诺特而战》(1979)四部小说和《论文分析》《意识形态》等一些单篇论文[3]。这足见他涉及领域之广泛。

2 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状况

目前,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威廉斯的研究关注与对世界上的其他一些重要学者诸如葛兰西、萨特、阿尔都塞(Althusser)以及他的学生伊格尔顿等的关注相比,还是相差较大。虽然他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崇高的赞誉,而且其理论术语不断被援用,他的理论也成为人们汲取的重要学术养料,但是,他的巨大贡献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反差。

(1)国外研究状况。

在1988年威廉斯逝世以前,国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不是很多,真正涉及对他研究的文献屈指可数。1960年,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对《漫长的革命》做了些探讨性的评论。直到1976年,他的学生伊格尔顿在《文学与意识形态》中才首次对他的著作进行了批评。同时代里,莱斯利·琼生(Leslie Jonson)在《文化与批评家》一书中开辟专章研究了威廉斯的思想,简要地梳理了他与利维斯的关系,同时高度地评价了他在创立英国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这一点,到目前为止也是很中肯的。1981年,威尔士大学出版社出版了J·P·沃德(Ward)研究威廉斯的一本小册子《雷蒙德·威廉斯》,重点论述了威廉斯强调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批评了他忽视革命决裂的必要性。

威廉斯在1988年去世后,研究他的文章和著作才逐渐多起来。杰弗·瓦勒斯(Geff Wallace)等人于1997年编辑整理了《雷蒙德·威廉斯今论》。研究他的著作主要有:尼克·斯蒂文森(Nick Stevenson)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斯蒂文·伍德汉斯(Steven Woodhans)的《创造中的历史》、约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导论》等,它们都设专章对威廉斯进行讨论或将威廉斯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对他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主要有:J·P·沃德的《雷蒙德·威廉斯》、简·戈拉克(Jane Gorak)的《雷蒙德·威廉斯的陌生化思想》、艾伦·奥康纳(Alan Oconnor)的《雷蒙德·威廉斯:写作、文化与政治》(1989)、托尼·平克尼(TonyPinkney)的《雷蒙德·威廉斯》(1991)、约翰·埃尔德里奇(Jone Eldridge)和莉齐·埃尔德里奇(Llaaie Eldridge)的《雷蒙德·威廉斯:思想的关联性》(1994)、弗雷德·英格利斯(Fred Inglis)的《雷蒙德·威廉斯》(1995)、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的《雷蒙德·威廉斯:文学、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1999)、安德鲁·米尔纳(Andrew Milner)的《重新想象文化研究:文化唯物主义的前景》(2002)、保罗·琼斯(Paul Jones)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批评性建构》(2004)等。其中保罗·琼斯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批判性重构》一书以“文化社会学”作为威廉斯思想的核心,全面、深入、细致地梳理了威廉斯思想的各种对话性理论资源,涉及威廉斯的大多数写作,应该说是迄今最扎实和最有分量的研究威廉斯的著作。

综上所述,国外对威廉斯的研究正逐步走向全面、系统和深入[4]

(2)国内研究状况。

随着大众文化研究的繁荣,国内对他理论的关注也日渐多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对威廉斯著作的原著译著、原著节译有:《文化与社会》《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关键词》《文化分析》《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布鲁姆兹伯里派》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等。在其他文论选或文化研究的读本中,零散的有一些威廉斯著述中的极少篇章的译文。他的重要著作《漫长的革命》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见到全译本,只见一些零散的观点引用。在198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陆梅林选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其中选译了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的两个章节,并以戴维·莱恩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一书中的介绍为基准,对他进行了简要介绍。还有如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等都为威廉斯设单节进行评价。《文化研究读本》也选译了威廉斯的著作,译者或出版社也对威廉斯做了一定的介绍性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版的大多数研究西方当代文论、美学,尤其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或美学的专著或编著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对威廉斯的评价性研究。

中国对威廉斯的研究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专门研究威廉斯的学术论文大约有40多篇。其中,主要有:殷企平的《召唤新现实主义——威廉斯小说观述评》和《威廉斯小说观补论》,傅德根的《威廉斯与文化领导权》,赵国新的《情感结构》,张平功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和《历史之镜:析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李媛媛的《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刘颖的《论威廉斯的“大众观察”理论》,金惠敏的《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乔瑞金、薛稷的《雷蒙德·威廉斯唯物主义文化观解析》等,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