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物理学
1.8.20 崔琦——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崔琦——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是因“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成果获奖。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一个乡村。小时候,崔琦在私塾接受的四书五经教育。后来到香港直接进入六年级学习。在香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关,一是学说广东话,二是学好英文。后来,他进入培正中学就读,这使他的英文进步很快。因为这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语或是名词中英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崔琦受益匪浅。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

1958年,19岁的崔琦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古斯塔纳学院学习。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物理学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特别的喜好,并开始对物理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完成这里的学业后,他又前往贝尔研究室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这里的物理实验更使他着迷,他决心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与探索。

崔琦治学严谨,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可以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找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并且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他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两年后,1984年他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崔琦是一个很具幽默感、很随和的人,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会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他认为这样将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崔琦不仅是一名执著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老师。在治学态度上,崔琦经常向他的学生强调:“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获得成功,要有一定的运气和时机,但勤奋是基础。”面对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他说:“得到了这个奖我很荣幸,也很高兴。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研究物理几十年,从未把获奖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2007年香港大学设立崔琦物理学奖,每年发给一至两个杰出的年轻物理学家。该奖项是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教授命名的学术奖项,面向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杰出青年物理学家,评审条件中包括申请人必须是在获得博士学位15年以内。该奖项的专门委员会的10名成员包括2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Frank Wilczek和其他6位具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等身份的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