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大脑探秘
1.29.3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

本病是一种脑的变性疾病,多发生在50~60岁的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发生有节律的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减少。因名震颤麻痹,又因本病首先是由英国人Parkinson描述、报道的,故习惯上称本病为帕金森病,而将那些非原发性的病例称为帕金森综合征。

img75

帕金森病脑病变图

就神经解剖讲,本病应属于锥体外系疾病,因为在脑中,皮层运动区,主管运动功能的神经细胞所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的传导束,统称为锥体系,而将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运动核和其所发出的神经传导束,统称为锥体外系。它包括全部节段以上的运动中枢及其所发出的神经纤维,其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主要经过网状结构,再传到下运动神经元。对于锥体外系的具体解剖部位而言,一般都认为,它应包括基底节(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红核、丘脑底核、脑干网状结构。但就神经生理讲,只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个有目的性、准确有效的动作。可以说,发自锥体系的神经冲动只能为肢体有关肌肉或肌肉组提供最原始的动力,但要完成一个目的准确的、有效的运动动作,就必须有在时间上、空间上、力度上与其密切配合的锥体外系来的有关冲动才能完成。若要做一个开门或关门的动作,如果没有相关的锥体外系来的冲动调节和修正,就会在伸手不到门把手时就已握紧了手掌,或者会因伸手过度而撞及门把手,因而终究完不成开门或关门的动作。再如要划火柴点燃香烟,就更完不成了。所以锥体外系的功能的重要性决不比锥体系的功能重要性小。当然,锥体系如有损害,肢体要发生瘫痪而根本就没有任何动作可言了。

病理方面,原发性震颤麻痹的原因迄今未完全明确,尽管其病理解剖部位已经知道得比较详细了,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已经不少,例如:在PD(即原发性震颤麻痹患者)的黑质、纹状体中的多巴胺(DA)含量显著减少等。至于可能引起PD综合征的基本原因,基本上也都已明确。第一,在炎症方面(主要是病毒性脑炎),出现PD综合征并不少见。以往所谓少年型PD,其中有一部分恐怕就是脑炎引起的。第二,是中毒性疾病,如锰、汞、一氧化碳等的中毒,某些药物如利血平、酚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甲醇、乙醇等药物,均可导致PD综合征。第三,是多次非急性脑外伤,典型的如拳击家脑病,亦可出现PD综合征。第四,是脑血管疾患,如多发性脑梗塞、低血压性休克,也可能有PD综合征的表现。第五,有一些遗传变性病也伴有PD的表现,例如:亨廷顿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及脊髓小脑变性病等。第六,是所谓帕金森综合征附加在另一综合征以后的复合征,例如:Shy-Drager综合征叠加PD综合征,帕金森神经机能障碍综合征,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复合征,Alzheimer病叠加PD综合征。

P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震颤、肌张力增高(强直)及运动障碍等三方面。

震 颤

这是一种不自主运动,常为首发症状,为相互拮抗的肌群发生交替性收缩与松弛所致。其节律多为4~6赫,多在静止或休息时明显,紧张时加剧,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睡眠时停止,强烈用意志克服或可使之暂停,但只能在很短时间内维持,过后反而有加剧的趋势。震颤多从肢体远端,如一侧上肢开始,以后渐扩展至下肢及对侧上下肢,发生在手指的节律性震颤、搓丸样震颤最为典型。其他如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亦可发生不同的颤动。一般都发生在晚期,但也有长期仅有这些部位的颤动,如头部摇动。震颤发作频率至晚期多有增加,甚至变为经常性发作。

肌强直

这也是PD经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可同时或首先发生在四肢肌群和躯干肌群,伸肌和屈肌同样被累及,增高的肌张力常保持一致。例如在四肢被动运动时,被检查者可感到铅管样强直,即感到有均匀的阻力。在合并有震颤存在时,被检查者即感到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就像齿轮的转动一样,故称之为齿轮状强直。由于头、颈部及全身肌强直,故面部表情少,呈所谓“假面具脸”;头部向前倾,躯干也有不同程度的向前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关节、膝关节均为弯曲,因而病人呈特殊姿态。当病情进展时,逐渐加重,使人一目了然。

运动障碍

由于全身肌强直,一切动作趋于缓慢且减少,加之平衡及翻正反射有障碍,故首先表现书写困难,写字越写越小[即所谓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甚至洗脸、刷牙、穿衣服、系鞋带都有困难。其次是行走动作异常,呈典型的慌张步态,即起步困难,行走时呈小碎步,往前冲,止步、转弯也困难,严重时乃至不能躺着翻身。行走时双上肢没有联合运动。由于脸部运动减少,往往面无表情,双目向前凝视,很少动作,形成假面具脸。由于口、舌、颚及咽部肌肉运动障碍,遂使唾液分泌不能随时自然下咽,于是大量流涎,而且吞咽食物也有困难。

其 他

植物神经症状在AD也不少见,但可能更多见于PD综合征。如出汗、面部皮脂分泌多、经常便秘等,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激动或忧郁等精神症状。

本病的诊断不是很困难,主要靠详尽的病史及过细的神经检查与认真的体检,特殊检查(如脑CT、MRI等)亦有帮助。对PD综合征尤其要靠对病史的了解与掌握,切实的临床检查,必要的特殊检查,都可确立诊断。

关于对本病的防治,由于本病的病因还不完全明了,故一方面迄今尚无可行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对本病的生化变异近年来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所以出现很多对症治疗的新药。新药大致有五方面:一是抗胆碱能药物,希望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可相对提高DA的效应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二是DA替代疗法,补充神经递质的不足,使ACh-DA系统重新获得平衡而改善症状;三是DA能受体激动剂,直接刺激纹状体上DA受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四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企图阻止儿茶酚胺降解,以延长外源性及内源性DA的作用时间,从而可加强左旋多巴的疗效;五是金刚烷胺,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突触前合成和释放DA,减少DA的重摄取,并有类似抗胆碱能药的作用,与左旋多巴有协同作用。

由于本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所以需要长期服药。

对于外科手术治疗,不论是用立体定位手术或其他方法,其手术效果都是有限的。有时还需服药,且其副作用亦不可轻视。此外,有所谓的脑移植术,即用自身的肾上腺髓质移植到基底节处,或用异体的胎儿脑黑质细胞移植,有少量报告认为有疗效,但尚缺乏远期疗效的论证,所以虽然有不少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但至今尚无肯定的结论。

近年带给帕金森病人福音的是基因疗法的诞生。基因治疗是把基因信息引入病人以图纠正疾病,这种疗法可能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处理方面有一定希望,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研究进展最大的首推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群肯定其化学特征的神经元的变性;在临床治疗上早已知道,利用通常药理学方法使尾核及壳核的多巴胺释放增加,可以缓解该病的诸多症状,最有效的就是给病人补充L-DOPA。因此,人们考虑用基因治疗解决这一问题。从原理上说,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增加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来实现,因为它是脱羧酶,可使前体转变为神经递质,即多巴胺。一种有争议的外科学方法,是把胎脑的中脑部分移植入病变的尾核及壳核。胚胎中脑富含表达TH的发育神经元,因此是能合成多巴胺的。在帕金森病鼠的模型实验研究中已发现,植入胎鼠中脑可以改善病鼠的生理功能,解剖学上也有改善。临床上用这种方法治疗帕金森病也带来好的效果。有的病人已有两年期的疗效。但是,由于对使用胚胎组织有一定顾虑,而且组织移植有可能带入病原,因此人们也在寻找别的方法。另一个吸引人的战略考虑,是把基因工程细胞加以移植。例如令肌细胞转染质粒而表达TH,则此细胞将能稳定分泌TH。在帕金森病模型上应用此种细胞作脑内移植可减轻鼠的运动症状;这个方法可能也很快会应用于人。移植经基因修饰、能表达某种足以减轻帕金森病的蛋白的细胞。如果能治疗帕金森病,则对于其他神经疾病的治疗也是一种良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