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大脑探秘
1.26.1 “拷贝”知识

“拷贝”知识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宫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学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其数目约有1000亿个。外部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处理均是通过神经元的传递来完成的。科学研究发现,外部信息经过眼、耳、鼻、舌、身及第六感官,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变成具有生物电特性的传入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中那些具有特征的或是人们主观认为重要的内容,经过一系列复杂而高速的处理,留下“记忆痕”,并贮存在大脑相应区域。在需要时或有条件刺激时就会重现其内容。

科学家认为,既然大脑记忆的存贮和释放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我们就能感知这种物质并利用它。经过深入的研究,科学家已经设计了两种“拷贝”知识的模式:“充电式”和“磁化式”。

“充电式”就是从体表或某一部位记录下一个人全部脑电活动的综合状态,利用特殊的设备,输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里去,就像给电池充电一样,因而接受者也具有了与母体一样的脑电活动。

“磁化式”是建立在电传递同时必然伴有磁场变化的基础上的,用特制的磁场感应计,从体外或体表记录下一个人脑磁变化的综合状态,再通过特定方式,使另一个人的脑细胞“磁化”,就像用磁体使本来没有带磁的磁性材料磁化一样,因而接受者也具有了与母体一样的脑磁活动。

通过上述方式处理过的大脑,就获得了与母体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脑内容,具有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智能。这无疑为人们获取知识展示了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