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学
1.2.1.5 五、莫霍面过渡带

五、莫霍面过渡带

莫霍面过渡带是个遍及全球、厚薄不均、埋深不等、软硬层相间的明显间断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震探测表明,它是由一组高速和低速的薄层束所组成的(见图4-2)。薄层厚度为100~200m,而整个过渡带厚度则可达1~5km。vP自上而下由7.6km/s增加到8.1km/s,在盆-山系分布区壳幔界面附近可出现vP为7.0~7.8km/s的低速或低阻的异常地幔塑性层,对地壳张裂、分离、下滑所形成的过渡壳构造起着控制作用。

莫霍面过渡带主要由镁铁质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所组成,它的起伏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地壳厚度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地幔上部构造的表象,年代愈新,起伏愈大,构造活动愈强烈,年轻造山带的起伏幅度可达10km以上。

在活动造山带下,挤压往往使莫霍面呈叠瓦状或雁行排列,其断距可大于10km,如喜马拉雅和阿尔卑斯造山带,而古生代造山带则断距较小(小于3km)。大陆莫霍面具有高、低速相间的互层特征,有学者认为是造山幕次的反映。

img25

Ⅰ.明显不连续面Ⅱ.连续或不连续过渡带Ⅲ.高速和低速薄层交替过渡带

图4-2 莫霍面(M)性质示意图

我国大陆莫霍面有较大的起伏,东高西低,向西倾斜,从东部平原到青藏高原东部仅2000多km,但莫霍面埋深就增深了30多km。青藏高原之下是巨大的莫霍面凹陷区,华北平原和渤海等新生代裂谷区则是莫霍面的隆起带。

莫霍面过渡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动态性质,是地质历史上较年轻的构造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