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学
1.9.2.3 三、群落演替

三、群落演替

生态群落演替是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及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它是一种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例如,在田地被废弃后,可以出现一个从禾草和杂草植物向灌木,最终向乔木和森林方向的演化过程,即群落按照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的可预测系列发展。群落的这种顺序被称为一个演替系列,并且每一个明显的和可辨认的演替阶段都是一个演替系列阶段。

在自然群落中,没有一个群落最终不被后续的群落所替代。群落演替之所以发生,往往是由于气候、地貌、土壤等群落外部环境条件改变,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种内种间关系、群落本身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活动的结果。

演替可以被认为是自发的或由内因驱动的,称为自发演替。由于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环境发生变化。开始发生于以前或新近形成的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如新近暴露出来的岩石表面、冲积层表面等。而发生在过去有过植被覆盖,但后来被人类、动物或火灾、大风、洪水等破坏了的地段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物种演替也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像地球物理-化学变化,这就是异发演替,它是相对于自发演替而言的。自发演替是由于生活在其环境上的生物的活动引起的。例如,在1万年前的最后一次第四纪冰川退却后,随着气候的变暖,异发演替在北美和北欧的大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冰川在欧洲三次前进、三次后退,引起了生物区相似的三次前进和后退。当气候温和时,容易扩散的、需光的树种(如松树和桦树)朝北挺进,将扩散慢的、耐荫的树种(如栎树)所取代。下一个冰期适合于云杉和冷杉,最终成为无树的冻原植被。

群落的演替还因其发展方向不同分为顺向演替与逆向演替。发生于裸露地面或撂荒地面的群落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演替方向是朝着群落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群落由不稳定向稳定,总趋势朝向逐渐符合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演替过程,叫做顺向演替。而当一些群落受到干扰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后,朝着群落更加简单化、不稳定的方向发展,称作逆向演替。如高强度放牧下的草原多会出现这种演替,因适口性强的牧草逐渐减少或消失,代之以品质低劣或有毒、有刺的植物蔓生,草群盖度下降,甚至出现次生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