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学
1.8.2.3 三、沼泽

三、沼泽

沼泽是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

②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③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

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类)只占5%~10%。

全球沼泽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0.8%。我国的沼泽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等地,总面积约1.1×105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5%。

1.沼泽的成因

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过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湿植物的侵入,导致土壤通气状况恶化,并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层。

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1)水体沼泽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的沼泽化。这些都属于水体沼泽化。

(2)陆地沼泽化。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这就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地表,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嫌气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嫌气细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就是草甸沼泽化。此外,海滨高低潮位之间反复的被海水淹没的平坦海岸地带,也可形成沼泽,高山或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古夷平面、宽广河流阶地、甚至平坦分水岭上,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即使降水量并不丰富,地表仍能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沼泽。

2.沼泽的水文特征

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以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沼泽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融雪水和地下水。蒸发是沼泽水的主要损耗方式。沼泽中的泥炭层毛管发育良好,可以使数米深的地下水上升到地表,而泥炭层吸热能力强,有利于蒸发的进行,所以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蒸发量大于自由水面。

泥炭中的水流动很缓慢。据计算,在分解程度很低的泥炭层的最上部,水的流速只有2~3m/d。

苔藓沼泽中的潜水面多是中间凸起,周围逐渐低落,潜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融雪和秋季气温下降时,形成两个高水位。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和冬季缺乏地表水补给,又形成两个最低水位。

径流极小是沼泽水文的又一特征。径流量只及蒸发量的1/3。已有的少数观测数据表明,每公顷沼泽的年平均径流模数只有0.020~0.055L/s,最大的也只有2.5L/s,可见沼泽对河流的补给作用是比较微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