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学
1.2.1.3 三、中地壳塑性层

三、中地壳塑性层

中地壳塑性层也称壳内流体层,由相当于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类的物质组成,厚8~20km,一般埋深10~15km,在正常地热增温条件下,其温度为300~450℃,围压为270~405MPa,相当于石英由脆性转变为塑性的绿片岩相变质环境,故呈现出一定的塑性性质。特别是中新生代等活动造山地带和盆-山系,比如美国西部的盆岭区,更是由于活动挤压,深部热流,以及放射性元素和挥发性组分等的加入,使之密度倒转,vP降为5.6~6.0km/s,出现更广泛的选择性重熔,因而流变作用更为强烈,使上地壳的正断层因其重力能大量消耗于中地壳塑性层这一应力消耗空间而无力切入下地壳,故该层实际上控制着上地壳盆-山系的形成。上地壳的结晶基底也因沿不能累积应力的中地壳塑性层而“顺层俯冲”,形成了冲叠造山带。所以,中地壳塑性层发育区往往也是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等厚皮构造的发育区,也是中酸性岩浆、地热及金属元素等成矿物质的发源地,是大陆岩石圈中能量和物质交换最活跃的次级圈层之一,是为上地壳成矿作用提供物质来源的矿源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