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学
1.7.2 第二节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循环的观念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圜道》(成书于公元前235年,《吕氏春秋》三卷,四部丛书本,高诱注)中就有“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的说法。这段话说的是:雨云由东向西,冬夏不停地运动,雨云西行变为雨,降落地面成为径流,再顺着地势自西向东不断流入大海,海水蒸发再变成云雨。云雨永不枯竭,海洋不会涨满。条条江河汇集入海,蒸发为水汽,反复循环。古希腊哲学家也早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28年就提出了全球性水循环的初始观念,认为太阳把水从海洋中提升到空中,又以降水下落,然后雨水在地表聚集并补给河流。但以上国内外古代的水循环观念都不完整。

现代水循环的概念见于法国人Perralt在1674年所写关于喷泉的起源的著作和俄国人伏也依科夫1884年写的《地球气候,尤其是俄罗斯的气候》一书。

随着水文监测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水循环的认识得以深化,表现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研究水循环。这就是水量平衡的概念。17世纪法国的Edme Mariotte确定了塞纳河年径流量少于降水量的1/6。1905年布里克诺尔估算了大陆的水量、蒸发量与径流量。此后,各国学者对全球水量进行了具体计算。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水文观测的进一步发展,水量平衡转向中小尺度的研究。

水循环、水平衡是自然地理研究中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定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水量平衡和水循环这两个术语表示着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