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2.11 十、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十、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1584年也就是明代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广东肇庆不久,得到知府王泮支持,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

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当时,连利玛窦都担心,皇帝要是看到这样的地图,把中国画得这么小,会不会怪罪我们藐视中国人,而很多守旧的大臣也确实攻击过这一世界观是有意地夸大外夷而丑化中国,并且把它与《山海经》的想像世界、邹衍的“大九州”联系在一起,说这只不过是抄袭了中国古书编造出来的谎话,“以中国数万里之地为一洲,妄谬不攻自破”。可是不仅李贽、方以智、谢肇淛、李之藻、徐光启等知识分子接受了这种世界观,而且,万历皇帝也很高兴,这个死后葬在定陵的皇帝,并不懂得这个“天下”变化的意味,倒很乐意地让太监根据这一地图,绘制大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屏风,这样一来,这幅地图就有了合法性,也就是得到官方认可,有了合理性,也就是得到知识阶层的认可。

img10

图1-10 《舆地山海全图》

img11

图1-11 西洋地图中的中国

其实,利玛窦地图也是有一些观念上的目的的,他想使中国抛弃大中华文化的优越感,而接受天主教文明,他说,“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家比起许多别的国家来是那么小,骄横可能会打掉一些,会乐于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的确,古代中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时候,总是把关系定位在“朝觐”、“朝贡”、“觐见”,或者是“和蕃”、“绥远”、“抚夷”、“理蕃”等上,很少有平等、多元的观念,日本的国王在隋代时曾经用“日出国王致日落国王”的称呼,其实就引起了中国人的不快,就连后来的英国使节马嘎尔尼朝觐乾隆,也为了各种等级和礼节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所以,从思想史上来看,这一次地图已经引起了一个深刻的变化。因为它开始告诉中国人:

(1)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圆形的。

(2)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中国并不是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3)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在它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4)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主义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