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7.11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

既然人解脱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人最重要的是“自性清静”,而且能够做到“无念无相无住”,能够抛开语言文字,那么,人在一刹那间在意识的转换中,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惠能认为,既然一切都是“空”,既然一切外在的修身养性都不需要,那么,也不需要拒绝过去被认为是庸俗的实在的世俗世界。他觉得,只要在自己心上无念无相无住,信仰者就可以超越和解脱,在心灵意识的转换里面,达到一种自己感到轻松的境界,这就是被后来人称之为“顿悟”的法门,而这种“顿悟”的法门就是分别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在5世纪末6世纪初,有一位有名的中国人叫谢灵运,他是位大诗人,作了第一篇有关中西思想比较的文章,他说西方人(印度)容易受宗教性的约束,而不能在里面理解和觉悟到“理”,而华人“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所以,中国人一定要“顿悟”。其实在谢灵运时代就已经讲到“顿悟”了,不过,这个口号直到惠能时代才被揭出来作为一面旗帜,由于有了这面旗帜,中国佛教后来就一直提倡“自己解脱自己”,人在刹那间的意识转换中就可以达到超越和解脱。讲一个故事:禅宗大师马祖道一还没有领悟的时候,曾经在那儿苦苦地坐禅,希望自己能够解脱。有一天,他的老师看到他,就找了块砖在石头上使劲地磨,马祖和尚被搅得很烦,就问:你磨砖做什么?老师答:磨砖做镜子。马祖问:磨砖怎能成镜?老师就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他的意思是,一切都在你的心里面,如果你的心灵意识不能够转换,不能够意识到自心清静,你坐禅又怎能坐出佛来?一切都要在一刹那的意识转换中,自我体验到自性清静,于是自己就清静了,这才是禅宗。

这道理,你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