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3.10 九、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九、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好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格罗特的书中记载下来的葬礼。在古代中国,其意义恰恰就是保证上面讲的亲族分别与亲族和睦的秩序,因为古代中国要在庄严的丧礼中,象征性地暗示和规训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秩序,而且,还要把这种秩序放大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这就是古代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基础。

中国人常常自称“礼仪之邦”,礼仪礼仪,主要是一些仪式,传说中“周公(旦)作礼乐”,孔子小时候就会设礼容、摆俎豆。在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很多“礼”,也就是各种仪式和制度,这些“礼”都起源很早,有的可能从三千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些“礼”被当作每个知识分子必须知道与精通的道理与知识,而且编成了书,成为必读的经典,十三经中就有三部礼书,宋代大学者朱熹重编的《文公家礼》,是从明代中国一直到近代中国乡绅都使用的规定礼仪。而丧礼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专门讲“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仪礼》一共十七篇,居然有《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七篇讲“丧礼”。是不是古人重死而轻生呢?不是的,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古人是很重视现世生活的,不过,反过来也可以说,“未知死,焉知生”,前面我们讲,丧礼虽然是为死人而设,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活人,特别是为了活着的族群的秩序。为什么?因为仪式是用一套清晰的象征方式,依靠有规律的重复,在人们心里产生暗示的作用。它是把一些共同的观念和规则予以合理化的方式,它所形成的观念和规则,对仪式参与者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丧礼怎么样影响活着的人呢?

我们来看一下丧礼的内容。在全部的丧礼中,古代中国又特别重视“丧服”。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就像是穿衣裳,当衣服不仅为“御寒”,而是为“遮羞”的时候,说明人开始懂遮羞,懂遮羞,就有了羞耻心,有了羞耻心,就有了是非,用现代的词来说是有了道德观。当衣服不再仅仅是“遮羞”而还要希望“美丽”时,人就有了审美观。因此,虽然《圣经》中说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有了羞耻之心而被赶出伊甸园,但也因为有了羞耻之心,才成就了人类的文明。从兽皮护暖、树叶蔽体,到上衣下裳、男女有别,再到王者的华!帛黼、官员的蟒袍玉带、舞者的羽衣霓裳、死者的金缕玉衣,这就仿佛文明有了一整套规则。要在衣服上区分上下,要在衣服上分辨场合,着革履西服者不宜撸袖伸臂、喧呼喷沫,着长衫带头巾者不好入柴肆鱼档与人争席,穿泳裤在游泳池并不令人惊诧,而穿着去会客却肯定是“非礼也”。衣服有时是对穿衣者的制约,所以,传统中国特别关心衣服的象征性。古人有“垂衣而治”的说法,一是说垂下衣服,不用动劳,就可以治理国家,一是说垂下衣服,由衣服的象征性暗示就可以清理秩序。

据说,儒家又是特别懂得“衣裳之制”的专家,所以丧礼中如何穿衣服的“丧服制度”,就格外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