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7.8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要理解《坛经》,先要理解《坛经》中的若干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叫做“自净”。惠能在《坛经》里面讲,智慧就是般若之智,世上的人本来自己就有,“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

任何一个宗教的目的都可归纳为两个字:“救赎”。佛教拯救世俗世界,有两重界限是一定要遵守的:第一是信仰程度的界限,首先要使得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人得到解脱,然后才轮到普通信仰者,而不信仰的人是不能得到拯救的,否则没法分清谁有信仰谁没有信仰,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常识,按照佛教的说法是使“上根人”得到解脱;第二是信仰与非信仰的界限,即要对真正的信仰者有所承诺,而拒绝异端,否则真正的宗教信仰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也不能劝诱人们保持信仰,一个宗教要保持自己的存在和传播,必须做到这一点。

说到信仰,就要注意,在所有的宗教里,信仰的起点和信仰的终点不是一回事。作为一门宗教,如果信仰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就等于瓦解了自己,宗教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所以早期的佛教一定要强调人性跟佛性是不一样的,人对于佛教的信仰就在于提升人性而趋近或达到佛性,遵守种种戒律,进行种种修炼,都是为了使人性向佛性趋近。但是,从中国的南北朝以来,有一个思想一直非常强烈地在瓦解这个观念,这就是“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南北朝时期有两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关于是不是人人都有佛性的讨论,这个讨论涉及一本经典,叫《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本来在北方流传,当时有一个叫竺道生的人,在公元5世纪初来到南方,告诉人们即使是有罪的人也有佛性,叫做“一阐提有佛性”,此言一出,南朝的京都即现在的南京一时舆论大哗,他被攻击得不成样子,只有少数的人支持他,直到《大般涅槃经》传到南京,大家才相信他的说法是有依据的。第二件事情和《楞伽经》有关。《楞伽经》是禅宗早期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它提出了一个看法,即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清静的如来藏,所以禅宗的第一代宗师达摩也说“含生同一真性”,由于肯定了人人都有佛性,于是解脱和超越的关键就渐渐地不再是别人来拯救自己,而是自己拯救自己。一般的佛教修行思路还是依靠外在的苦行,要通过自己对自己约束来拯救自己,但是由于惠能非常强调“自净”,即认为没有必要用苦苦的修行在本来就清净的心灵上“头上安头”,用佛教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佛头着粪”,在佛的头上泼粪,那不是污染吗?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这时候修行和学习就不太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