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10.7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言归正传,“内丹”这个名称起源较晚,辟谷、食气、导引,这类名称起源较早。古代中国人把世界分成“大宇宙”也就是天地,和“小宇宙”也就是人的身体,他们觉得,这两者是相通的。因为后来道教中人认为,“外丹”能使人成仙是因为鼎炉模仿了宇宙,黄金丹砂又是不朽之宝,不朽之宝在小宇宙里长时间炼制可以成为仙药,那么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气则是人生命的本源,气在身体内的积存和运行,也就像天地之间的“气”的周而复始一样,也能使人成仙长生,所以它也是炼丹,所以把它叫“内丹”。

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设想。道教认为,人是由父精母血禀受天地阴阳二气而成的,“气”(也叫“炁”)是人生命的根本。古代中国人想像,在婴儿甚至胞胎状态中,人的气是周流循环于全身的,而且那时候是“先天的元气”,根本不用鼻呼吸。可是人一生下来之后,呼吸上面到鼻,下面最多只到尾闾,“气”不能流贯于全身,所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而且,他们觉得,人在世上有了欲望,有了欲望就气粗心燥,气粗心燥就耗费原有的“元气”,仅仅靠口鼻吸气来补充毕竟是《老子》所说的“动而愈出”。人的元气有了亏损,那些情欲耗费着人的精气神,五谷杂粮荤腥又占据了人体,使新鲜的“气”补不进来,久而久之,就把生命力渐渐消耗掉了。

正是根据这样的想法,除了药物补充后来成为外丹术之外,古代一直有很多养生的技术,前面我们讲它包括三大类:一是食气,二是引挽健体,三是房中术。

其中,“食气”就是用自己的意念引导吸进来的“炁”在身体中运行,使全身的气脉流动和贯通。这在古代是很早就有的,很多年以前发现的战国时《行气玉佩》,近年来发现的张家山汉简《引书》,讲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在古代人看来,由于自己有消耗,所以要补充,补充的方法之一,就是食气,气又分清浊,先天元气也就是生命要素的那种“炁”,是没有污染的清气,为了能服食到清气,就要清洁身体,防止污浊,所以要“辟谷”,因为食物也是浊的东西呀,而食气最好是凌晨的元气,“吐故纳新”的意思就是说,吸进新的,吐掉旧的,吸进清的,吐掉浊的。所以,至今还是这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早晨去爬北京香山,就是这个观念,即觉得早上的空气是新的、清的。荤和素、浊和清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感觉世界中常常是可以凭感觉理解的。所谓“引挽健体”,就是体操锻炼,来源也很早。《老子》有“专气致柔”,《庄子》里面有“熊经鸟伸”,这大概都是讲“引”,在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导引图》,一直到华佗的五禽戏,就是这一方法。至于“房中术”,可能来源也是很早的,马王堆汉代帛书《合阴阳》、《十问》、《养生方》,就是讲如何通过男女性生活,得到生命和身体的保健的,甚至还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成仙的途径,后来道教中就有黄书合气,就是用“黄赤之术”来求得成仙。这是当时很流行也是很重要的知识,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人那种道德和伦理意识,可能在唐以前,这种知识还是公开的,所以日本人从中国抄的古书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不公开流行他怎么能抄到呢?你看《医心方·素女经》就知道了,那时这种文字很多,也很公开。像署名白行简,就是白居易的兄弟写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就是赞美这种事情的,只是到了后来,道德普遍化以后,男女禁忌渐渐严了起来,它就逐渐边缘化,成了不能公开提起的“采阴补阳”之术。

img65

图9-4 马王堆出土汉代帛书《导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