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9.7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庄子是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人之一,他也认为“道”是最了不起的,他说,道是真实的、有信验的,但又是没有行为和形状的,可以用心体验但不能以语言文字传授,可以用心感悟而不能用眼看见,它自为本源与基础,在没有天地时就已经存在。不过,仔细分析,好像他和老子又不一样,老子论“道”,既把“道”用于社会治理上,又把“道”用于个人生命的保养上,而庄子论“道”,好像更偏于人对社会的态度和人对自然的关系,更注重个人的精神自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回头来看看老子,我们发现,他讲“道”讲得好像很玄,但是他的着眼点却很实。为什么?

话分成两处说。

首先,他的道理是针对个人的人生,特别是生存。《老子》第十三章里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意思是说,肉体的生命和欲望,给人带来了种种忧患和麻烦,怎么办呢?他并不叫人抛弃生命和欲望,像后来的佛教一样叫人“出世”或“无生”,所有道家都有“贵生”“重命”的传统倾向。他要人重视这一点,即一切困扰和麻烦都和自己这个身体,以及承负着生命与身体的生活有关,所以要小心翼翼地珍重这个生命的基础,使它永远健康,同时又不受困扰和戕害。那么,如何保护生命使它处于良好状态呢?老子要求人效法自然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模拟“道”来生活,这就和孔子的感受一样,“天何言哉”,可是四时流转,永远不停,“道”是“无”,所以人也应当恬淡无欲,保持“道”一样的虚静冲默。他说,执著于满足,不如适时停止,锋芒毕露,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住,富贵而骄,自取灾祸,所以应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同时他认为,贪图五色,人就会瞎眼,贪恋五音,人就会耳聋,人只要有了贪欲嗜好,就会走向衰老死亡,要保持长久,就应该像“道”一样回归到“无”的状态,像婴儿一样,婴儿什么也不想,所以有长久生命,人到中年、老年,一辈子在利禄场里厮混耗尽了心力,就会死亡,所以要保持淡泊、无为。

其次,他的想法是针对政治的。他觉得世上尔虞我诈、兵戈相向,是因为社会太发展、太富足,导致分配不公平,世上犯罪者多、残杀盗窃,是因为禁令太残酷、太严厉,人没有自由。老子觉得应该按照“道”的方式,少管、无为。《老子》第五十七章里说,禁令太多,老百姓不知所措,刑法太严,弄得人不自由,所以反而使人会犯罪(压抑太甚,反弹愈强);七十五章里说,税太多,老百姓没法活就逃避和反抗,统治者欲望太多,老百姓满足不了,也会犯罪作乱(前面说的好像红牌、黄牌太多,中国人不会踢足球,后面一段说的好像是狗急跳墙、人急上房)。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最好是,第一,仿照“道”的状态,无为,无事,不干涉,顺其自然。《老子》第五十七章里就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二是返本复初,像“道”一样,回归最初的本源状态,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很多人批评老子主张倒退,其实这不过是老子在自然、社会、人方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逻辑思路,“道”是返本复初,政治也应该返本复初,人也应该返本复初,他认为这是保持永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