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6.6 五、佛教传入中国

五、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是什么时候,从哪条路来的?现在还有很多疑问。上一回里,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大体上来说,是在公元1世纪时,从西域(中亚和新疆)就陆陆续续有佛教的消息传来,从西南和南海也有一些零星的传入了。有一些从事贸易的中亚商人可能就是佛教徒,他们到中国来做生意的时候,很可能已经传入了一些佛教思想与知识。中国古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楚王刘英曾经在宫里祭祀过佛陀,说明佛教已经传入上层,当时把佛叫做“浮屠”,把和尚叫做“桑门”,大概佛教已经成了一种新信仰。到了2世纪,就有很多事情证明,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开了,比如东汉桓帝时(165年)也曾经在宫中祭祀老子和浮屠,特别是公元2世纪中,两个中亚来的僧人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和安世高分别到了洛阳,各自带来了佛教的不同知识。支谶先译了《佛国经》,后来又译了《道行经》,他的弟子支亮和支谦更译出了很重要的《首楞严经》、《维摩法经》,把大乘般若学说引进了中国;安世高则译出了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佛经,其中包括《安般守意经》,他与周围的安玄、康僧会、严佛调等,一道译了很多经典,把小乘禅学引进了中国。这两批来自中亚的和尚,开创并且影响了后来中国佛教的方向。再晚一些,汉献帝初年(190年)的丹阳人笮融,在广陵、彭城一带建佛寺,立铜佛像,教授诵读佛经,据说有五千人参加,可见2世纪末时,佛教已经很流行了。

不过,早期中国士大夫和民众信仰者所理解的佛教,实际上一开始都不那么准确和完整。这并不奇怪,所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一开始都会“郢书燕说”,用现代的时髦词语说,就是“有意义的误解”,这种误解包含了创造。最初,中国士大夫用传统中国尤其是道家的词语来比附佛教道理,比如用“无”来理解“空”,用“道”来比拟“涅槃”,用“智”来说明“般若”等,这就叫“格义”。经过道安(?—385年)、鸠摩罗什(?—409年)和慧远(?—416年)等无数佛教中人的翻译、解释和阐发,差不多在东晋以后,中国上层文化人才渐渐对佛教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而一般民众从一开始就把佛陀当做一个神仙来供奉,把佛教当做可以解除困厄、驱使鬼神、让人长生不老的宗教来信仰的。

千万不要看不起这样的传播。每一种异文化传入,都要经过本土人的解释、想像的演绎,就好像翻译一样,没有自己的语言就无法翻译外面的语言,有了自己的文明,就能想像和解释外来的文明。相传是第一部阐释佛教的汉文著作东汉人牟融所写的《理惑论》里说,佛就是“觉”,这好像没有错,可是,下面就很神奇了,说佛是什么“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障”,就好像孙悟空一样,可以“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听上去就好像是神通广大的神仙。而对于“佛法”的理解呢,则把它想像成为道家所说的“道”,可是又说佛法“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所以听上去,三宝里面,“佛”就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仙,“法”就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本事,而“僧”当然常常被当成一种有巫术或神通的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