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3.6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同姓不婚”,这是古代中国很早就确立的原则,血脉也好,“香火”也好,这种延续,毕竟需要与另一个姓氏通婚,生下孩子才行。所以,古代中国人把人伦之始算在“夫妇”头上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了婚姻,才能繁衍后代,繁衍了后代,才会有绵绵不绝的家族。

正因为如此,古人把婚礼看得格外重要,大概在古代中国仅次于丧礼,民间就把婚礼和丧礼说成是红、白喜事。在古代,一个男子或女子,到了成年行过“冠礼”(戴冠束发的象征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髡彼两髦的童子)或“及笄礼”(女子成年,要把头发束起来,插上簪子,叫及笄)之后,就进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古人很隆重地进行婚礼,要经过很多仪式,我在台湾大学中文系看到叶国良教授制作的动画“士婚礼”,完全按照古代经典来复原当时的场景,就很是繁琐和复杂。

img14

图2-3 迎亲图

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呢,一共就是“六礼”,即六个步骤。

第一是“纳采”,即下聘礼,纳采的时候礼物要用雁。

第二,“问名”。

img15

图2-4 《仪礼·士昏礼疏》书影

第三,“纳吉”,就是占卜吉凶,看两人是否合适,礼物仍然是用雁。

第四,“纳征”,就是确认这一门亲事。这时的礼物要用黑丝、一匹四十丈帛以及两张鹿皮。

第五,“请期”,就是确定婚事的日期,这时的礼物还是雁。

第六,“亲迎”。这就是隆重的婚礼高潮,男家要摆上三鼎、陈设祭品,在北窗下设玄酒,新姑爷乘黑色车,穿着礼服去迎接新人。到这个时候,算是礼仪完成,然后就是新媳妇拜见舅姑,行合卺礼——夫妇成礼。

古代的婚礼很隆重,也很复杂,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你会问,这么复杂干什么?因为这是要给人留下记忆。庄重的婚礼,本身暗示着一种郑重的承诺,也留下一个人生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可是,现在这种标准的古代传统婚礼也很少见了。我曾经在贵州苗族地区看见过相当完整的传统婚礼,甚至新媳妇第二天给公婆做饭、第三天回门,都保留下来,而1993年我在韩国汉城也看到过,新人穿着传统汉族的礼服,要坐轿子,真是让人觉得古人说得对,“虽夷狄之邦,而俎豆之象存。中国失礼,求之四夷”,就是说,“礼失求诸野”,未必汉族人就一定最重视传统和礼仪。

有了夫妇,延续了血脉,和合了二姓,可是,原本同一的亲族扩大了,一姓成了二姓,那么如何处理这里边的互相关系,建立一个共同相处的秩序?恰恰是在夫妇关系上展开的一种异常复杂但又非常严格的家庭、家族、亲族共同体的关系,才显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特点:“内”与“外”的区分,即父母两族之间的差异。比如,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场上,妻子的父母即岳父母与自己的父母,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换言之,站在女性立场,则是公婆与父母不可同日而语),表兄弟与兄弟是不同的,姨与姑是不同的,舅舅与伯伯叔叔是不同的,外甥与侄儿也是不同的,外公外婆与爷爷奶奶是不同的……在古代中国,凡是属于“同姓”,也就是父系一族的亲族,其亲疏地位都要高于母系一族亲族,这是没有疑问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