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7.5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但是,由于惠能认为一切都是“空”即虚幻,所以一下子,对污染的抵抗就不必要了,因为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想,连这个污染本身也是虚幻的了。惠能说,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污染呢?所以,他就把修行者从苦苦的修行中给解放出来了,不需要修行,一切都是假的。据说,他认为人常常处在迷惑中,其实人只要一悟,就明白过来了,什么都是虚幻的,修行也是虚幻的,修行不也是人为的吗?人为的事情只能给心灵带来更多的负担。惠能用这种“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的观念,实际上是把早期佛教的那种苦苦修行的方法,一下子全抛弃了,使人们有了一种新的解脱方式,这种解脱方式就是不必解脱,回头看去,原来此岸就是彼岸。

如果说,以前的修行是从此岸到彼岸,得慢慢游过去,或坐船过去,很辛苦。这回可就好了,此岸就是彼岸,可以不用那样苦修也可成佛了,这个时候才叫大彻大悟。这个变化很重要,从后来禅宗发展的结果来看,惠能的这个思路使中国禅宗有了自我拯救的新方式,同时也使得佛教不再像是宗教,而只是一种精神信仰。宗教要使人服从和相信,毕竟要有一些严格的戒律,有一些严格的修行方法,而且要有全身心的崇拜对象,否则,要宗教组织、要师傅传授、要团体纪律干什么呢?但是,经惠能这么一解释,现在流行的词叫做“消解”,一下子就把它全部抹掉了,因为不再需要神灵,不再需要佛陀,也不再需要戒律,也不再需要组织,也不再需要师傅,也不再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意念中一个转向,就可以大彻大悟,所以,做一名禅宗信仰者就变得很轻松了,换句话说,禅宗的宗教性质就越来越淡了。

img40

图6-2 广东南华寺至今保存了六祖惠能的真身

神秀和惠能这两首偈语代表了一种思路的转换,这种思路的转换可以说是从印度佛教立场到中国道家立场的转换。因为早期印度的佛教,是提倡个人艰苦修行的一种宗教,但是中国的老庄基本上是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的一种思想,它非常适合中国一些上层知识分子的心理,也很容易被那些害怕艰苦修行、推崇自由超越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大家都知道,《庄子》的第一篇,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篇,就是《逍遥游》。“逍遥游”三个字,本来都是从“走”字偏旁的,就是茫茫大地,随便你走,不能有一点束缚。你让我走路,可成天的一会儿是红绿灯,一会儿又是人行道,警察又管着我,还得罚款,那多难受呀?如果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随便走来走去不更快活吗?接受老庄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向往这种好像绝对自由、绝对超越的路数,所以,他们特别提出的一个说法,就是“无心是道”,对什么事情都“无心”。有心就有执著,有执著就有痛苦,有痛苦就活得不自由,所以要无心,而无心的最后状态是什么呢?按照老庄的说法,是自然而然、适意放松。这个自然适意的状况,绝对不是说把自己捆得跟个粽子似的,动也不敢动,吃也不敢吃,睡也不敢睡,然后在那儿修行,像禅宗说的“睡时不肯睡,百般须索,吃时不肯吃,千番计较”,这当然不自由。

当禅宗的惠能提出这种自由超越之路的时候,熟悉老庄思想的士大夫们就很容易地接受了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