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6.4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可有人会问,人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充满了渴求与欲望,为什么就是苦难呢?人生活在梦里不也很好吗?就像人做梦一样,“人生如梦如幻”,“梦里不知身是客”,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以为真的成了富贵名人,其实“南柯一梦”,只是虚幻,唐代小说里也说,是黄粱饭尚未熟也,因为终究是要醒的,醒来以后,面对着俗世冷清和困厄,再追忆过去的幸福和繁华,不是很痛苦吗?中国古代有很多带“梦”的词,都有这一重意思,像“红楼梦”、“海上繁华梦”、“十年一觉扬州梦”等。

img33

图5-5 敦煌壁画《降魔变》

不过,佛教想得更深刻一些。佛陀考虑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超越生死的大问题。他想,人生之所以有痛苦与烦恼,像死亡的恐惧、贫穷的苦恼、世俗的欲望,主要是因为有“我”,而“我”这个个体生命由于“无明”的存在,始终看不透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虚幻,始终是有愚痴的我,由于“我”这一生命,又由不灭的灵魂(识神)不断轮回延续,所以人始终在痛苦中不能解脱。要解脱,首先就要破除弄假成真的“有”,抑制产生幻想世界的“爱”,这样就进入“无我”,也就不会固执地确立“我”(我执),没有“我”或“我执”,就不会落入“轮回”。于是,一切的起点与关键就在于人有“爱”,有“欲望”,人都有世俗的欲望,佛教说,眼贪好色,耳耽妙声,舌嗜上味,鼻嗅名香,身触细滑,意贪谀赞,《佛本行经》里也说,这种欲望是导致自己的心灵被恶魔诱惑的原因,“山羊被杀因声死,飞蛾投灯由火色,水鱼悬钩为吞饵,世人趣死以境牵”。这里所谓的“境”,就是境界,这在佛教里面不是一个好词,这是说,人的感觉、知觉由因缘引起的幻想世界,常常对那些有“我执”的人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他们总是想为“我”捞一些享受,可是,如果人能像面对猛兽的乌龟一样,“藏六如龟”,把所有的欲望和贪婪都克制住,那么就没有什么能害他的。克孜尔壁画中有幅画,魔王波甸想腐蚀佛陀,让他堕落,所以派了三个女儿,变得妖妖娆娆,很漂亮,但是佛陀却根本不受那个诱惑,他一眼看去,只看到这三个变化了的美女,是“革囊盛血,腹大如鼓”的丑东西,所以心如止水一样。佛教说,毒害人们的三种东西(三毒)是“贪”、“嗔”、“痴”,也就是贪婪的欲望、愤怒与嫉妒的心情、执著顽固的念头,第一个就是“贪”,贪婪、贪心、贪图,都是使自己堕落的根源。

可是,人们都有很多种世俗的愿望与理想,古代人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追求的是名望、赞誉和后世的荣耀,也有人说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期待着现实的幸福,也有人期待着“五子登科”、“家财万贯”、“寿比南山”,可是佛教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幻,好像“镜中花,水中月”。受了佛教影响的人,常常会讲“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就是说那些东西是过眼烟云,都是虚幻。比如传说中点过秋香的唐伯虎就曾经写过一首《一世歌》: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须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同样,古人对“酒”、“色”、“财”、“气”的批判也表现了这种对世俗欲望的怀疑。大家可能都读过《红楼梦》,《红楼梦》里有一首《好了歌》,说“好”就是“了”,也是佛教“无常”的意思,歌中开列出来的“功名”(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金银”(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姣妻”(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儿孙”(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都是人心中常有的“欲望”、“爱念”,但从本质上来说,从永恒的时间上来说,却是没有意义的虚幻。所以,佛陀琢磨了四项基本真理,叫做“四谛”或“四圣谛”(Caturssatya)。

1.苦谛,佛教对人生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世俗生活就是苦难,人在时间中流转生存,必须忍受这种痛苦,“和不爱的东西会合,与可爱的东西分离,追求不到欲望,欲望之后还是更高的欲望”,所以一切皆苦。没有工作苦,有工作累得苦;无家苦,有家也苦;无官做心里苦,有官做小心争夺心里也苦。而且这种“苦”并非一世可以结束。佛教说“三世轮回”,通常人永远在三世(前世、现世、来世)中轮转,在“六道”中往复(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天上)。

img34

图5-6 敦煌四二八窟壁画《涅槃变》

2.集谛,指造成世间人世苦难的原因,指由“无明”引出的“惑”或“业”。人由于有“无明”,身、口、意(行为、语言、思想三业)就成了集合起一切烦恼的“因”,在“因果报应”中不断处于苦难中,“渴爱伴着欲望,导致生死轮回,没有自觉”,对于一切的“渴爱”,由于追逐的是幻相,所以只能说它是望梅止渴,或者是饮鸩止渴。

3.灭谛,指苦难的消灭,但是,这并不是要人去死亡,而是指人的意识应当处于寂静的、沉潜的状态,不为一切外在诱惑所触动,仿佛没有反应一样,心如古井水,波澜誓不起,这叫“断灭”。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断灭引起苦难的心理和欲望的根源,抛弃一切念头与欲望,处于心灵绝对的寂静境界之中,达到解脱轮回与苦难的“涅槃”状态。

4.道谛,指超越苦难,达到涅槃的种种理论与方法,经过这种理论与方法的修行,使人处于没有痛苦和烦恼、不在六道轮回中的超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