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3.4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谁都知道,汉族人关于亲族称谓的复杂程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之外,还有种种复杂的称呼,比起英文世界来要麻烦得多。像祖父(爷爷、太公)、祖母(奶奶、大母)、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在西文里只有一个grandfather/grandmother,西文里的一个uncle,我们就有伯、叔、舅、姑父、姨父的区别,一个aunt,就有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这么多的称呼,更何况我们还有姑奶奶、姨奶奶、堂兄弟、表兄弟、表嫂、堂嫂、表姐(妹)夫、堂姐妹、表姐妹、侄子、外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此外还有什么“妯娌”、“连襟”等,看上去很麻烦。可是,反过来看看,西洋人并没有那么清楚和复杂,甚至和我们很近、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的日本、朝鲜人的称谓都没有那么细,像日文里面的おじさん、おばさん就很笼统,可是中国人呢,姑姑、阿姨、婶婶、伯母、叔叔、伯父、舅舅、舅妈,实在是复杂得很。

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当然是要把彼此的亲戚关系分清楚。不过,要分清楚就要有原则,于是复杂里面也有简单。如果注意分辨,汉族人这些非常复杂的称呼里面,又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和原则:第一,中国人对于父亲家的亲人有一种称呼,对于母亲家的人又有另一种称呼;第二,对于大的有一种称呼,对于小的又有一种称呼。当然,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嫡庶之间还有不同的称呼,太太生的长子叫“元子”、“冢子”、“嫡子”,妾所生的叫“庶子”、“支子”,如果妾生了大儿子,只能叫“长庶男”,分得很清楚。中国人常说“三亲六戚”,什么是“三亲”呢?第一就是“宗亲”,就是与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像父母、祖父母、叔伯以及婶婶、兄弟姐妹,这是与自己同一姓氏最亲近的血缘关系。第二是“外亲”,就是指母亲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虽然与自己不同姓氏,但在自己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成血缘关系了,所以是第二重要的亲族。第三则是“妻亲”,就是妻子的直系亲属,这种亲缘关系是后天的,是由于婚姻的关系组成的,所以最远。而中国关于亲族的称呼,实在是非常复杂,甚至成了一门学问。古代最早的字典《尔雅》里面专门有“释亲”一节,后来又有李因笃专门写了《仪小经》,把父母、子妇、岳父母、继母等亲族的称呼,给不同亲人写信的格式、描写的诗文,见面时各种行礼,死后的奉祀方法,写在书里让人学习。稍后又专门有人写了叫做《称谓录》的书,书里不厌其烦地解释各种亲族的叫法,包括对自己家的如何称呼,对别人家的如何称呼,对父亲家的兄弟姐妹如何称呼,对母亲家的兄弟姐妹如何称呼,对这些人的妻子甚至他们的妻子的各种亲戚又如何称呼。举一个例子,比如“母之兄弟”统称“舅”,但“母之兄”是“伯舅”、“母之弟”叫“仲舅”、“母之从父昆弟”叫“从舅”、“后母之兄弟”叫“继舅”,你要分得一清二楚,可是这很难。有一次,我给外国学生讲课,提到这一点,大家议论纷纷,我就问,有没有外国人可以说得出来,中国人把表妹的舅舅的姨父叫什么,一下子大家都傻了。其实,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说不清,可是,中国人就是有种种称呼,好像非得把这些复杂的关系规定清楚不可。

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把亲属的称谓分得这么清楚呢?分得那么清楚又有什么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