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3.3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大概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情景,当然,他看到的那次葬礼不是在北京,也不是满人家庭,不过大体的意思相仿。俗话说,“旁观者清”,有时候真的就像苏轼写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一定看得清楚,有时反倒不如洋人的“异域之眼”。格罗特的《中国宗教系统》大概是西方学术界最早研究中国宗教系统的著作,它从1892年开始出版,一直到1910年出齐,一共分成六卷——(一)葬仪,(二)灵魂,(三)道教的理论,(四)神祇与祭祀,(五)佛教,(六)国家宗教,大概可以代表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社会与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在卷一开头的序文中,格罗特说了一段话:“在中国,灵魂崇拜是所有宗教的基础。灵魂崇拜,又是从人是否会死亡开始的。所以,生存着的人会想这样的问题:怎样处置遗骸?这可以显示生存者的思想,因为他在想:遗骸中是否继续住着灵魂?他们还会复活吗?”

img13

图2-2 阎罗图

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处理遗骸、关注灵魂,是产生而且是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起点与基础,死亡、下葬以及死后世界的想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相当严肃。让我们再看一些关于死后世界的想像,古人想像人死以后在阴间有不同的冥王分管所有的人,有阎王和判官的严厉审判,有各种惩罚,像把人绑在铁柱上用火烧、鬼卒用刀锯开膛挖心之刑等。总之,在古代中国人的想像中,死后的世界是一个恐怖的、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但又代表了永恒正义的地方,阴间规范着阳间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所以它很重要。但是,我们都知道——当然,古人也明白——“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换句话说,就是“阴间设置实际上是为了阳间的”,关于这一点,将来有机会再说,这里我们先不管它。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的是,有一点格罗特没有说到,就是葬礼在中国还有更复杂的内容,这些处理遗骸的仪式,包括葬礼上的衣饰、祭祀时的祭品,以及安葬的方式、服丧的时间等,恰恰包含着建构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首先,这里包含着关于家、家族、宗族内不同人的亲疏与差异,而其次,这些亲疏与差异里又包含着社会的等级和秩序,最后,这里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结构。而这一切,又与古代中国经典中的“礼”的意义相吻合。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正因为如此,西洋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里面,一直相当注意这一方面的内容,比如James L.Waston和Evelyn S.Rawski合编的《晚期帝国与现代中国的死亡仪礼》,就是在讨论这方面的社会生活史。

那么,古代中国人的个人、家庭、宗族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古代的葬礼和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先从大家可能都最熟悉的中国关于亲族的“称谓”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