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2.3 二、九州和五服

二、九州和五服

我们来看看古代文献是怎么记载的。

在《尚书·禹贡》中,有“九州”、“五服”的记载。“九州”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大体上,如果以上北下南来看的话,是顺时针方向从北向东、向南、向西,划出了一块地区,大约包括的只是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河南、四川、陕西、山西这一圈,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天下”,大体上是现在纯粹的汉族区域,据说,这是大禹治水的时候,他所关怀的那个空间。它和“华夏”好像可以重叠,“夏”就是“雅”呀,那么,什么是华夏呢?就是古代中国人相信比较文明的地方,这就是“天下”。“五服”是说除了东周那个时候,“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为“中心”以外,环绕着中心“王畿”的,是五百里甸服,甸是郊外之郊外,古都城外百里为“郊”,“郊”外为“甸”。向外依次是五百里侯服,就是封侯管辖的地方,像封商的后代在商丘建宋国,封姬姓在河南为郑侯,封姜姓在山东为齐侯等;五百里绥服,“绥”本指车上用以拉扶的绳子,这里指安抚,比如“绥靖”这个词儿,好像车边的绳子,可以扶着,但不可以依靠;五百里要服,“要”是约定,只是由双边条约来管辖,实际上王对他们有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及五百里荒服,这里是荒蛮之地,好像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反正也离得远了。这样,五百里出去,就有五千里方圆的地方,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像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img2

图1-2 明刻《禹贡九州图》

《禹贡》大约是战国人的作品,这个想法大约到战国时代已经很普遍,于是,这时开始有了一个早期汉民族的共同空间,那个时候的古书《国语·周语》上记载了“五服”(甸、侯、宾、要、荒),稍晚一点的《周礼·夏官·职方氏》更添油加醋地想像,有一个机构专门管理国土,而且把这个“五服”扩大成了“九服”(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不过,这并没有改变这种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空间结构,也没有改变这种从中心到边缘文明等级逐渐降低的观念,请看后面的几个名称:“蛮”、“夷”、“镇”、“藩”,就越来越有瞧不起的意思,蛮夷就不消说了,后面的“镇”是“压服”、“威服”的意思,“藩”就是扎的藩篱,引申为“屏障”,意思是边界要扎篱笆,因为外面就不是人住的“世界”了。

大概很多人听说过古代有《楚辞》、《庄子》、《穆天子传》、《山海经》这些书,这些古代的书里常常会想像中国周围的世界,像什么西面的昆仑、东面的蓬莱,周穆王去西面昆仑山见了西王母,有人到东面的蓬莱仙岛就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大概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说过的《山海经》。《山海经》记载的就是一个古代人想像的世界,各地有许多各种各样古怪的事物,什么奇肱国的飞车、!山的飞鱼、东海流波山的一足之夔,这种想像一直到清代人李汝珍写的小说《镜花缘》里还有,什么君子国、大人国、毛民国、深目国等。但仔细一看,原来这个想像的空间世界,还是一个中心与四方构成的大地。据说,《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陶渊明有首诗就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现在的《山海经》传说是图的解说文字,这部书的文字记载的分别是山(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海内(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东)、海外(海外南、海外西、海外北、海外东)、大荒(大荒东、大荒西、大荒南、大荒北),也就是说,如果现在还能看到原来的图像的话,它还是一个以中山为中心,四周山,再外是海内、海外,边缘是“大荒”的方形的宇宙。边缘的民族,是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反正都是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