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9.3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虽然都是讨论“道”,可是“道”并不太一样。

仔细说来,大概有好几种不太一样的思路。一种是讨论“天道”,也就是阴阳五行的知识和技术,更多地是琢磨各种天地人变化状况的,大约后来的黄帝之学就是这一类,因为他们总是打着黄帝的旗号、借黄帝名义,像《管子》里的一些内容,《吕氏春秋》的一些部分,马王堆帛书的《道原》、《称》、《十大经》以及一些医方、数术的书即是此类。据马王堆帛书里的《黄帝书》说,这一派“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常常讨论“天地人”的学问,并且以天为基础,推出一套思路,在天圆地方、四季流转、物候变迁的天文地理知识中,总结出人们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这叫“毋亡天极,究数而止”,所以和数术的关系很深。另一种是讨论语言的,像“白马非马”、“离坚白”之类的命题。他们想把语言与世界分离出来,在纯粹语言符号上运算,并从中寻找一个抽象的“道”,比如他们讨论“天下之中,在越之南,燕之北”,这明明违反常识,但是这种对语言表达的常识的违反里面,就有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思想。但是,这一思路很快就湮灭了,大概是太抽象、太玄虚了。再一种呢,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老、庄之道了。他们是从天道和人道中思考一种超越的道理,又希望以这种叫做“道”的哲理,反过来解释和处理人面对的所有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黄帝之学讨论和解释天地运行的根本道理,用这个道理贯通一切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惠施、公孙龙一系讨论超越语言的根本道理,希望人能够摆脱语言的控制,寻找到终极的真理;老子、庄子一系也讨论超越知识、语言、概念的根本道理,但是他们更要求从历史上批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主张回归自然。因为后来这一支绵延下来,而且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的著作也被两千多年的中国文人反复诠释,所以后来一说“道家”,就以为只有老、庄、文、列,其实并不是的。

img58

图8-1 汉代齐山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传说孔子曾经向老子学习礼,所以引起后来关于孔子和老子先后的争论。

img59

图8-2 19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本《老子》

img60

图8-3 1990年代在荆门郭店发现的竹简,其中有公元前300年左右抄写的《老子》

顺便说一个老子时代的问题。传说老子姓老,“子”是尊称,好像孔子、墨子一样,《史记》里对老子的事迹记载,有些吞吞吐吐、疑疑惑惑,说不清楚,一是说他是楚苦县曲仁里人,一是说他可能就是老聃,孔子曾经向他请教礼,最后又怀疑他是否就是太史儋,是“周藏书室之史也”,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过去关于老子、道家的时代,就有很多争论,梁启超、胡适、冯友兰、钱穆等大学者讨论来讨论去,意见不能统一。有说老子在孔子前,因为传说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也有说孔子在老子前,因为老子好像总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还有人更是因为老子的话里有一些如“万乘之国”之类,就断定他应当生活在战国末期,甚至比庄子还晚。就连西方汉学家也卷进来,像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就坚持老子在孔子之后,甚至在庄子之后。所以,《史记》里的三种说法,引起了人们的种种怀疑。可是,这一点一直无法结案,即使是1970年代马王堆汉墓中有手抄帛书本《老子》被发现,大家还是无法断定《老子》是不是很早就存在了,因为毕竟那是西汉的抄本,离战国还远得很。

碰巧的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这个地方,突然发现了公元前300年的战国楚墓,这个坟墓里有八百多支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残本(去掉重复,总数约占现在《老子》的三分之一)。这可了不得,在战国中期墓中发现它,说明它至少在比这早一些的时候已经写成,按照古代的习惯,一本书从写出来到定型,还得有一段时间,所以大家现在都相信,至少在战国初就有了《老子》这部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