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6.2 一、印度佛教的传说

一、印度佛教的传说

大概离现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公元前6世纪时,在古代印度北部今尼泊尔南部,有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这里有个净饭王王子,叫悉达多·乔答摩。传说他和别人不同,是自母亲右胁而降生的,虽然也曾娶妻生子,但是,他却常常深思人生和宇宙的大问题,在巡视国中的时候,有所感触,于是离家出走,到处访问与学习,终于领悟了人世间的真理。他就是创造佛教的释迦牟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佛陀(Buddha)。佛陀本是“觉者”、“智者”的意思,传说,人可能有三种“觉”:一是“自觉”(自我有充分认识的能力),二是“觉他”(使其他众生也得到觉悟),三是“觉行圆满”(智慧与能力都圆满)。佛教传说中,声闻、缘觉的罗汉有“自觉”,可以通过聆听教诲,获得机缘而解脱;菩萨有“自觉”也能“觉他”,可以在世俗社会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佛陀则三种“觉”都有。当然,凡人三种都没有,不能觉悟,所以又叫“有情众生”,只能等待佛、法、僧的拯救。

据说,佛陀离家以后,四处访问学习,苦苦思索如何使人类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真理。这时候,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印度一带,正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与学说,其中有三种思想成为佛陀的资源,和后来佛教有密切关系。

第一是婆罗门的祭祀知识。古代印度四种姓里面,婆罗门(古僧侣)是最高一等,他们掌握了祭祀的知识,也就是说他们是凭着文化的垄断权力,成了社会的上层。为了获得善终长寿、子孙满堂,并且生活富足,婆罗门有种种向神灵的祭祀,祭祀的时候,常常以自己的肉体或他人的肉体为祭祀品,所以,他们不仅关心现世,还产生了对人的来世转生的期望。在佛教产生时代,佛陀可能接受了他们对生命在现世来世生死轮回的观念。但是,佛陀也发现,婆罗门祭祀神灵,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依他力,就是被动祈求,没有主动地争取超越,这是佛陀不满意的地方。

第二是瑜伽的技术与知识。瑜伽有八支实修法的身心锻炼。所谓八支实修是指:一禁制,慎五戒(杀、盗、淫、妄语、贪欲);二劝制,勤修清静、满足、苦行、学诵、念神等;三坐法,相当于禅定;四调息;五制感,控制感觉与外界分离;六执持,心凝于一境;七禅那,经过四禅阶段;八是三昧,达到瑜伽的最高境界。这本是一种养生保健的知识,但是,在古代印度趋向神秘化,也侧重于身体与精神的更新状态。它里面有身体控制的方法,也有沉思与反省的内容。从身体放松,调理呼吸,心灵沉潜,直觉体验,一直到对终极的体验与精神对肉体的超越。这都给佛教提供了修行的方法和解脱的途径。但是,瑜伽缺乏关于这种修炼方法的必要的思想学说基础,为什么要这样修行呢?道理何在呢?恐怕单纯的瑜伽知识还不能让人满意。

img30

图5-2 云冈石窟的大佛

第三是耆那教,这是筏驮摩那创建的一种早期宗教。早期耆那教的原始教义中,对“轮回”有强烈的关心,他们认为“灵魂”的因果报应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祛除“灵魂复制”时的污点,他们要求自我牺牲、不杀生、非暴力,这种苦行和自律的人生态度,也给佛陀创建佛教伦理提供了资源。可是,佛陀会想,怎样才能靠自己的行为来解脱生死轮回?什么方法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应得的报偿呢?

佛陀就在这样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生活,据说他学习了各种学说,但是都觉得不能了却生死大事,不能真正永恒解脱。所以他吸收了各种学说,自己又苦苦思索,终于有一天,在尼连禅河边毕钵罗树下,苦思冥想之后,忽然大悟,找到了真正永恒的解脱之道,据说那时大地震动,按照佛教的想法,这当然是宇宙又开出一片新天地,世界终于找到了永恒的真理了。

那么,佛陀“觉悟”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