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3.2 一、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一、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从一件往事说起。

在古代中国,大概从两千多年以前一直到19世纪,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汉族中国人生活里最常见的仪式,大约是葬礼。谁都知道,人是会死的,不管你怕不怕,愿意不愿意,死亡公平地对每个人都是一次。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要有葬礼。可是,古代中国的葬礼和其他文明中的葬礼不一样,虽然西洋人也在教堂里有安魂仪式,在下葬的时候要有牧师祷告,但是古代中国的葬礼实在是意味深长,包含的文化消息也更多,因为,在古代中国它并不仅仅是一次和死者告别的仪式,而且是给生者以暗示和教育的一堂课,它还要承担清理和规范社会伦理和秩序的责任。所以1880年代,一个西洋人格罗特(J.J.M.Groot)在厦门看了一次完整的葬礼后大有感受,他从死后的哭泣开始,到吊问,一直看到最后的安葬,他在这个葬礼中看到了整个的中国信仰系统,这次仪式让这个西洋传教士很吃惊。于是,他把它当作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起点和基础,写在了他的《中国宗教系统》一书开头。

一百多年像流水一样地过去了,这一百多年是中国“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到了现在,城市里已经很少看到这种丧葬仪式了,常常是追悼会、告别仪式、火葬、骨灰撒入大海等,可是,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观念的产物,至少在半个世纪以前还不是这样。就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是1950—1960年代,中国还有传统的丧礼。1957年我在天津,虽然住在原来的租界区,住的也是洋房,房东家的姓名已经忘记了,但这家的小女孩有一个洋名叫玛丽,想来是很崇洋的,可是他们却按照中国传统方法办丧事。死人的棺木就停放在门厅,棺材脚下点了长明灯,在棺材背后和两旁摆放了很多纸人纸马纸旗纸幡,晚上风一吹,呼啦啦地响,在昏暗的灯光下似乎都动起来,让人很害怕。1960年代初,我又看到贵阳街头一次隆重的丧事仪式,丧家请了道士吹吹打打,舞剑击瓦,喷水作法,念经歌唱,而且还在临街挂了各种招魂幡和白布孝幛,在贵州的风中幽幽地飘荡。这些丧事活动,在现在的香港、台湾倒还有,只是内容也渐渐地有了变化,显然是“去古已远”。

img12

图2-1 《挂孝图》

图像有时候可以帮助人回忆历史,那么,让我们来看历史图像的记载。《北京风俗图谱》画的是北京清代上层社会的人家里办丧事,有十几幅,好像是连环画一样,画出了一个北方满族贵族家里办丧事的过程:第一是《丧事搭棚》,指准备丧事用的棚架;第二是《停尸图》,在大厅安置尸体,焚烧纸钱香烛,燃长明灯;第三是《挂孝图》;第四是《首期念经》,指的是七七四十九天的丧事的头一个七天,请僧侣来念经超度;第五、第六是两幅《送三》,指死后三天用纸马车、纸钱恭敬地把死者送走并焚烧纸车马陪葬;第七、第八幅就是《出殡》,指安圹下葬的仪式;第九是《安葬图》,描绘让棺材入土的情况;第十是《圆墓》,埋后三天,坟墓已经拱好,亲人都去参拜;第十一幅是《烧伞》,古代大官出行有执伞者在后,烧伞就是意味着送死者远行;最后第十二幅是《烧船》,意思也是一样,据说死人要在阴间渡过一条鹅毛不漂的阴河,烧船就是为了让他平安渡过这条河,到达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