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12.2 一、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一、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真的,上层和下层观念世界真的是不一样。

现在环顾我们身边,很多人在讨论WTO,讨论全球化、现代性,讨论网络对社会的影响,讨论远离自身的那个世界里所发生的种种不公平和不合理。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大多数为生活忙碌的人,更关注的是今天有没有工作,能不能养家糊口,街市的菜是否比昨天贵了,就像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报纸一样,不同的人听不同的音乐,上层贵族、白领爱听交响乐,爱去展览会,平民却要听流行歌曲。

举一个“吃”的例子吧。在中国,吃是很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据说有教养的中国文化人、上等人,讲究的是“清淡”、“原味”,中国理念里所谓好吃的东西、被标志为极品的东西,是那些并没有什么滋味,要靠“有教养的舌头”才能体验出来的东西,是那些眼睛看上去颜色很淡、半透明的东西,是那些吃上去口感很爽脆的东西,像鱼翅、熊掌之类。可是,民众喜欢的却不一样,大概还是色浓味重吃来过瘾的鸡鸭鱼肉吧。又举一个“听”的例子,像文化人喜欢的戏,比如昆曲,要细细地品,要领悟其中的韵,要三两人在清风明月下无伴奏的情况下唱,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可是民众中间看戏是既要“听”还要“看”,要热闹的,翻筋斗,锣鼓喧天。再说一个“饮”的例子,文化人讲究的是瓷杯清雅,松风泉边,清茶自然,细品慢饮,而绝不是民众中那种大壶大碗,撸袖喧呼,配菜加料,那是《红楼梦》里妙玉讽刺的,都只是“饮驴”似的粗。

同样,在上层文化人看起来很粗鄙的民间信仰活动,在古代一般人的生活世界里,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才是真正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举两个例子,我们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天天讲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天天讲唐诗宋词,可是一般民众里面有多少人读过它们?如果按照阅读者的数量和生活里使用的普遍性来说,直到现在,中国的书,印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什么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而是皇历,就是记日子的历书,这些书不仅给了人们生活的时间,而且里面有很多最最普通,可是又最最常用的知识,像什么时候可以出行、什么时候可以结婚、什么时候可以播种、什么时候需要祭祀祖先。到现在,很多人还是照着这些东西生活,在这里找到最基本的生活原则。去看看皇历就明白了,这里面不光有历法,有宜忌,还有做人的道德原则,有关于世界的知识,有生活和生产的常识。这就是常识,虽然说起来常识很普通,可是常识却最重要,就像常备的感冒药、每天吃的大米饭一样。

所以民众信仰世界和我们书本中说的不太一样。以佛教为例,在佛教的寺庙里,就有对民众进行常识教育的方法,他们深知,对于民众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他们懂得“人生苦难”、“因果报应”、“有求必应”,什么道理呢?我们下面再讲,大家可以去看看,很多寺庙里最经常“流通”的,不是最高明的《涅槃经》、《楞伽经》、《大品般若》、《大智度论》等,甚至不是《维摩诘经》、《起信论》,而是很普通的《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普门品》,而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活动,按照我们的了解,也就是超度亡灵(佛教之血盆忏,道教之炼度)、驱邪打鬼(有特别需要时作法事以祈禳)、例行的节日中的仪式(如七月半的盂兰盆、四月八的浴佛节)。

其实,如果我们倒退回去一百来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生活其实和现在很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的牌位被很恭敬地供着,人们的生活中,过满月、贺周岁、婚礼、丧礼是最重要的,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常常受制于很多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知识,比如择日术、占卜术,今天是否可以出门、可不可以动土等,人们相信很多奇奇怪怪的原则,像生病是因为虐鬼,小孩夜哭是因为鬼在作祟,人们会花很多时间去拜菩萨、到关帝庙求签、到城隍庙里进香。大家都奉行集体优先的原则,聚在一起居住,而且分出各种等级。那个时候和现在真的很不同,举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现在我们知道各种消息是由于电视、广播、伊妹儿、报纸、文件、书信等,可是在很多年前,村口大树下、妇女洗衣服的水井台、家族的祠堂等是消息集散的中心。可是,这些知识在我们的历史书里都没有,历史书里记载的都是帝王的政治活动、官员的智慧和道德、上层士大夫的生活和信仰。

这就是所谓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