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7.2 一、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一、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这个传说到底有什么象征性意义呢?

第一个方面,就是象征着原来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场,转到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立场了。换句话说,就是佛教中国化了。神秀的那首偈语,代表了印度佛教产生以来一直奉行的一种传统观念,就是说,人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是分裂成两个的,一个是混浊的、庸俗的世俗世界,但另外还有一个清静的、超越的、自由的心灵世界。尽管你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你的主观世界是非常干净的,非常超越的,但你常常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世俗世界不断地给你搞精神污染,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名利、各种各样的美色来诱惑你,使你的心不能清静和纯洁。这就像现在的人说的,“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心中的世界真无奈”。佛教为了让心中的世界始终能够平静,保持一种“心如古井之水”的“不动”境界,就一定要把外面那个混浊的或者说世俗世界和心灵世界隔开,所以,佛教告诉人们,你的心就像一个镜子,当灰尘不断地落下来时,你就要不断地擦拭,不擦,你的心就会蒙上灰尘,就会脏,然后你的整个心灵和整个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变得很庸俗。

这个思想代表了传统佛教的一个想法,叫做“法有我空”,佛教所说的“法”是现象世界,“我”是主观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我最近听流行歌曲,有一首歌里面有这么两句很符合“法有我空”的思想,叫做“在混浊的世界中,心还那么清澈”,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想法,如果外面的世界真的那么混浊不堪的话,他的心是不是能够明澈是很有问题的。但有人确实想坚持心灵的清澈和纯洁,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提倡“出淤泥而不染”,尽管外面都是淤泥,你可以做到“不染”。但是大家想想看,有一点是很难做也是很难过的,就是外面混浊不堪或者说充满了各种各样诱惑的时候,要使心像古井水一样保持那种静止的状态,至少也是一种痛苦。所以佛教的《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火宅”,说人间世界就像一个着了火的大院子,你要想在那个着了火的大院子里面保持你的宁静是何等困难,好比这个地方到处都着了火了,唯有你这个地方不着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矛盾:法有我空,我怎么空?用“时时勤拂拭”,就是经常勤于擦拭,就很麻烦也很艰难,最终能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也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六祖惠能的偈语却讲了这样一个道理,非常的干脆利落,就是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既没有智慧树一样的身体,也没有什么透彻如明镜的心灵,法也是空,我也是空,外面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一样,都是空,都是幻相,这样就把佛教大般若学的“空”这个概念推向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