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7.1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先讲禅宗史上的一个著名传说。

这个传说,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故事发生在公元674年,也就是唐高宗还在位的时候,主人公是岭南新州(今广东南海)一位姓卢的砍柴人。那个时候的岭南是“化外之区”、“荒蛮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被看做是没什么文化的地方。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写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是因为被贬到潮州,运气不好,他才叹气这样说。宋代苏东坡则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肯做岭南人是有条件的,要有荔枝吃才肯做。

这个姓卢的砍柴人,当时就是住在这个时代的文化边缘地区。据说,有一天他砍完柴,把柴担到城里去卖,听见有人念《金刚经》,突然一下,他就好像触了电一样,觉得“心花开放”。于是他就问这个念经人:你念的是什么经?念经人告诉他:我念的是《金刚经》。他就问:你是从哪里学来的?念经人说:我是从湖北学来的,湖北黄梅双峰山东山寺有一个叫弘忍的大师,是禅宗的五代祖师,人们叫他“五祖”,很有学问。于是,这个姓卢的砍柴人就跑到了湖北去拜见弘忍学法。弘忍见面就问了他一句,说:“你是南人(就是南方人),又是猲獠(“猲獠”即“蛮夷”,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你到我这来学什么?”这个姓卢的砍柴人很机智地回答说:“我虽不识字,又是南人,又是猲獠,但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弘忍一听,觉得他还不错,就把他安排到磨房里去踏碓舂米,随众听法。

八个月后,就在这个东山寺,发生了禅宗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弘忍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条件是每个人写一首诗,佛教叫做“偈”,这首诗要表明你对佛教的理解。弘忍门下的人想来想去,大家都觉得,算了,我们也都别写了,因为弘忍门下有个非常杰出而且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叫做神秀,接班人非他莫属。这个神秀也当仁不让,写了二十个字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意思是,身体就好像智慧的树(菩提是佛教词语,意为智慧),心灵就像明镜一样,你要经常地对它进行擦拭,不要让它有灰尘。

大家一看都赞叹不已,都说这二十个字真是精练得不得了,完整地说出了佛教道理。可是,有人念给这个姓卢的砍柴人听,砍柴人却说:“好则好矣,了则未了。”意思是好是很好,但是不彻底。他问有没有人肯帮我写几个字,我也来一首,不管好坏你们也写在墙上,于是他就念了两首,其中第一首非常重要,他反驳神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智慧本来就没有树,明镜也没有实实在在的明镜,人的那个心灵中的佛性本来就是干干净净的,哪有什么尘埃呀!这后面两句话“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在后来通行的各种本子里面被人改了,改成另外两句,叫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本来什么东西都是虚假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本质,所以,哪会招惹什么尘埃不尘埃的。

img39

图6-1 明代宋旭《达摩面壁图》

弘忍听到了这件事情,看到了他的这首诗,就把这个姓卢的砍柴人半夜三更悄悄叫到房间里来。弘忍说:我给你讲《金刚经》,然后,我把象征着佛教禅宗真理和权力的衣钵给你。但是有一条,自古传这个凭信——就是传授这个权力象征的衣钵——都会引起很多争斗。你又没什么文化,又没什么力量,又是后辈,你得了衣钵以后赶快往南跑。听了弘忍讲《金刚经》后,这个姓卢的砍柴人便越过九江,一直往南,回到他的老家,而且不敢轻易出来,一直混在猎人里面。据说,他吃饭只吃“肉边菜”,虽然还没有正式剃度授具足戒成为出家和尚,但他也不敢坏了佛教吃素的规矩。

十几年过去了,弘忍已经去世,神秀红透半边天,按照后来的一种记载说,大概是在公元689年,那个时候是武则天的时代了,这个姓卢的砍柴人终于出山了。有一天他到了广州,看到南海寺一个很有名的和尚叫印宗正在讲经说法,印宗问他的学生说,风吹幡动,你们给我讲一讲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于是,学生就分成两派,有的说是风动,有的说是幡动,只见这个姓卢的砍柴人大步走上前来说,“风也不动,幡也不动,是人心自动”,印宗大师顿时大吃一惊,马上就走下来,恭恭敬敬地请他坐在上面演说佛法。这个时候他剃了头发成为和尚,公开亮出了禅宗正统的旗帜。这个姓卢的砍柴人,法名惠能,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开创中国禅宗的重要人物“六祖”,因为他在中国的禅宗祖师谱系中排在第六位(第一位是从印度到中国的菩提达摩)。

这就是禅宗史上的一个著名传说,其可信度,有很多人怀疑。但是这个故事里面所包含的两首诗偈,却有着非常深刻的象征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