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5.5 经络:筋脉的贯通

经络:筋脉的贯通

与血脉相联系的,是中医里讲的经络。

关于经络,一般的说法是,先发现了有针感的反应点(即穴位),再把它们联系起来成线,就开始认识了经络现象。日本学者加纳喜光认为,这种类似西方原子论式的想法未必符合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认识人体中的经络,依靠的应该是一种经验性医疗实践,这种对生理构造内部流体通行性的认识,很可能与水利工程有关。加纳喜光还列出了经络学说中若干水利工程学的术语,如“隧”、“会”、“洫”、“渎”、“灌”、“溉”等,作为佐证。

中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存在着下水道了,下水道也被称为阴沟、阳沟、御沟等名称,它是用来从市外引水以及排出市内的污水的。当时的都城都沿着经水来设计,在都市的四周,环绕着建造“落渠之泻”,以注入大川。这里有“经”和“落(络)”两个字,“经”纵贯流通到海之川,落渠是横着与经水连络的沟渠。从大量治水、给排水等水利工程的用语,与经络体系中某些用语的一致性来看,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比喻。可见,人体中的经脉和络脉思想,极有可能是从水利工程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的。

《管子·水地》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水是地的血气,《管子》中的“水”,有点类似于内经医学中的“气”。在水利工程中,水浊滞污垢会诱发疾病,所以,要把淤塞的地方加以疏通。比如,《管子·水地》篇中,作者具体论述了齐、楚、越、秦、晋、燕、宋各国水质的差异不同,对当地百姓品貌习性产生的巨大影响:

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而果敢。越之水浊重而自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晋之水枯旱而浑,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

同样地,人体中局部地区气血的停滞和闭塞就被视为疾病,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从水利工程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的人体的经脉和脉络思想,是中国人疾病观的理论基础。而书法中的经络,就和人体医学、水利工程一样,也在于一个“通”字,也就是梁武帝说的“血脉如泉”和孙过庭说的“导之则泉注”。“通”的办法,一方面要重视笔法中的提转,一方面要注意牵丝连带的运用,陈绎曾说:“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丰坊说:“丝来线去,脉络分明。”项穆说:“定其筋骨,向背往还开合连络,务求雄健贯通也。”笪重光说:“脉络之不断在丝牵。”宋曹说:“映带以连脉络。”他们都在强调牵丝连带的作用,以达到脉络贯通的目的。人的经络在体内要周流循环不息,气的郁滞则会招致各种各样的病变,血液的循环和流通、经脉的行走和畅达,都是为了气血的调和,以维持生命肌体的健康和活力。这个道理,在书法中是完全适用的。

近代西方盛行的笔迹学研究,是以生理学、心理学为依据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从书写速度的快慢以及字体书写的大小、松紧、上倾、下垂、留白及签名形状等各个方面去分析书写者的性格与心理类型,其成果不仅被用于刑事侦破,而且广泛应用于人才评价、学校教育、雇员招聘、临床治疗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书写的过程,也是学习表达自我的过程。在学校里,那些书写流畅的孩子成绩更好。范德比尔特大学教授史蒂夫·格雷厄姆的最新研究表明,尽管清晰工整的字迹易于辨认,但是书写流畅的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质量和数量都较高,学习成绩也更优异。也就是说,流畅的速度比整齐和规范更加重要。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笔迹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时笔迹研究要比一些病理分析更加准确。他们还公布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笔迹可以“诊断”出早期心脏病。研究人员对数百名60岁左右老人的笔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心脏病门诊部中,患者书写时顿笔的比例远远高于未患病者,这显示出心脏病人的笔迹更容易中断,而健康人则更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