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1.5 书法的自觉

书法的自觉

当人们在刻画一个实用性的线条时,同时也把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也贯注到线条里,使得线条同时成为了对象化的生命之后,书法实际上就产生了。但是,真正的书法审美意识的觉醒和独立,则是晚得多的事情了。

关于书法上限的断代问题,至今未有定说,主要有几种意见:

一、书法与汉字同时出现。不过,汉字究竟何时出现?考古界至今也没有定说。比如,距今大致五六千年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现了一批刻有符号的陶片,它们是不是早期的文字?近年来在甘肃的陶罐上也发现了相似的符号,且数量多达几千个符号。

二、八卦说。这种观点首先确认八卦为文字,而不仅是符号。汉代《易经》的纬书上说“八卦,皆字也”,即认为最早的文字为八卦,是从黄帝时开始的,这似乎也比较符合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典籍(如《文心雕龙》)所记载的情况。不过,有学者认为,八卦大致应该出现于距今三千年前,而不可能太早。比如在甘肃发现的陶符中就没有八卦。而且,八卦两两对称,那么整齐有序,不太可能出现得太早,八卦不同于早期出于实用的朴素的符号。

三、甲骨文说。董作宾曾将商代甲骨文的风格演变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书风雄伟,第二期书风谨饬,第三期书风颓靡,第四期书风劲峭,第五期书风严整。郭沫若则盛赞:“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殷商甲骨文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四、大篆说。即金文与石鼓文。

五、小篆说。中国文字成熟的第一阶段是在小篆,小篆结构修长,有模特走T台一般弱柳扶风的美感,但过于工整,就会流于装饰性极强。

六、隶书说。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一大关键。隶书之前字形比较注重结体的装饰性,从隶书开始更讲究用笔和笔法了。

七、汉魏说。此时行草书出现了,不仅包括秦以前竹简上的草篆、章草的雏形,而且今草书也从张芝开始出现了。此说认为,只有行草书出现,才有书法。

我认为,书法史的上限和书法的自觉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文字关注的是线条组合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书法则关注线条中所涵摄的审美意义、生命意义。当人类懂得拿一根棍子在地上画一个线条,拿一个锐器在石头上画一个痕迹的时候,这其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最原始、最朴素的审美情愫和生命体悟。那些痕迹和刻画的道道比汉字本身还早,但是它们已经包含后世艺术发展最早的胚芽,那就是在线条中表现着人的存在和对自然的体悟。这一基本精神,在此后数千年的书法发展中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书法史的开端完全可以从那些岩石的刻画符号开始,那些符号已经是生命的痕迹了。

但是,这种人类最早的朦胧的审美意识被自觉地意识到,则要到汉末魏晋时期才真正实现。鲁迅和李泽厚都提出文的自觉、艺术的自觉大约在魏晋时期。那么,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到底在何时?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书法理论自觉在前,文学理论自觉在后。书法的自觉可以上推到两汉,甚至战国后期就萌生了。当然,审美意识的觉醒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很难落实到哪一个年份、哪一个具体的书法家或书法理论作品之上,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必须表现为有明确审美倾向的理论作品的出现。

虽然古籍中记载,秦代李斯有《用笔法》传世,汉代萧何有《笔法》传世,但近现代学者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后人所伪造,不足为信。汉代扬雄虽然提出“书,心画也”的名论,但显然他谈的不是书法,而是文章,不是指字形,而是指字义,不是书法理论,而是文章理论。扬雄其他著作如《法言》和《太玄》中,十多处“书”字不指书法,而指文章。许慎《说文解字》中“书,箸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也不是谈书法,而是谈文字。

书法审美意识的真正自觉,与最能体现艺术自由精神的草书的出现密切相关。从现存最早的两篇汉代书学论文来看,即崔瑗的《草书势》和赵壹的《非草书》,前者描述了草书“放逸生奇”的动态美,后者批评了“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两者一正一反,但都围绕着草书来展开,这绝不是偶然的。可见,东汉草书已经成为纯粹审美的艺术,当时学书者如醉如痴,出现了实用与审美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此后,从笔法和笔势的角度对书法的讨论开始多了起来。蔡邕的《笔论》、《九势》,杨泉的《草书赋》,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等,用各种形象的描绘来刻画书法的美学特征,而大多数又是围绕草书展开的。

汉晋之际书法理论的出现,是以对“象”和“势”的关注开始的,紧接着又由卫夫人、王羲之等进入到书法家“心”和“意”的层面,这就触及了书法审美的两个核心问题:自然和人。书法是要状摹自然万物的生机和活态的,书法也是要表现书家深心里的情绪的波动和意志力的节奏的。而这些话题,这时候都已经有了深入核心的讨论了。“书法肇于自然”,“每见万类,悉书象之”,“书者,散也”,“疾涩二法”,“意在笔前”,“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这些不朽的言论,已经成为此后千余年书法发展的不刊之教、不二法门。所以,认为书法的自觉是发生在汉末魏晋之际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img71

王氏是两晋名门望族,王珣《伯远帖》是迄今所见王氏家族中的唯一真迹

作为补充的是,东汉后期到魏晋之际,书法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形成了书法在家族间师承传授的风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书法世家的群体,如张芝兄弟、蔡邕父女、崔瑗父子、班固兄弟、韦诞父子、钟繇父子等,特别是两晋时期更是达到顶峰:卫氏、索氏、陆氏、郗氏、庾氏、谢氏、王氏等,不胜枚举。书法世家的出现,标志着以审美风格追求为主要特征的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宗白华说的“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所以李泽厚说:“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这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