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5.4.4 以时间统领空间:音乐化的宇宙

以时间统领空间:音乐化的宇宙

音乐性的节奏是在时间中展现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生命时间观念。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也不是不知道自然时间本身并不循环。比如《国语》里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管子》里说“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都是指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但古人在认识到时间一维性特征之外,更重视从生命体验来理解的时间的循环性特征。循环性的时间就是一种生命的时间意识,也就是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来看天地运转,四时更替,于是,时间就变成既流行不已、又周行不殆的循环时间了。

昼夜更替,就是一天,四时运转,年复一年,日夜不停运转,四时永恒更替。水满了又枯,枯了又满;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太阳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六十年甲子一循环,十二属相一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地的车轮,就这样周而复始。人自己也是,从小到大,从大到老,老而死去,形成一个周期,而新生儿来到人世,生命又开始延续。在人的生命体验中,似乎时间对生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空间,生命的变化是在时间里展现的,这种时间意识,就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生命时间。

img49

唐代陶瓷瓶《一别行千里》诗,包含人们对时间和情感之思

中国人是用循环往复的眼光看世界的,《周易》里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是循环往复的生命精神;复,是宇宙生命的重要特点;复,是《周易》哲学的核心思想。中国人认为,春夏秋冬作为时间概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周而复始。中国人强调四季循环往复的时间运转,这种观念形成了早期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在人们的直接体验中,变易的道理最明显地体现在四时变化之中,《易》之理,就是示人以四时之理,四时之理就是变通之理。《周易》中之所以突出四时的模式,实际上是把时间运行的秩序变成了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这样,虽然时间在流淌,但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时间的一维延伸,而是时间的循环往复。气化氤氲,终则有始,始则有终,阴阳起伏,永无止息,于是,世界在中国人的生命之手中就被节奏化了。

中国气化哲学认为,这种循环往复的生命节奏,源自于阴阳二气的变化,万物从滋生到发育,从盛大到衰落,然后再到新生,就是一个阳气从初萌到始盛再到大盛,然后阴气始出再到阴气大盛的过程,所以,阴阳二气循环不已,就决定了生命的滋生化育,并将生命的过程纳入阴阳二气变易的时间节奏之中去了。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气场,气使得时令、物候、人情、世事,都随着同一生命节奏旋转。生命节奏的核心在于气,气的消息决定了生命的有序律动。

中国人这种宇宙人生的模式和把握生命时间的思维,对中国的艺术影响太大了。时间化、节奏化、音乐化的宇宙,使得中国艺术化虚的空间为实的生命,创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由音乐节奏的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这种空间意识和空间感是由虚灵的、出没于太虚的、舞蹈般流动的线条,和线条与线条之间形成的空白构成的,虚灵的空间中流通着蓬蓬勃勃的生命气韵。对这种由音乐和舞蹈般体验带来的、充满音乐情趣的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打破团块,使之有虚有实,使它疏通的缘由。

在了解中国艺术中这种以时统空的宇宙情怀时,书法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西方为什么没有书法?他们的文字书写可以美观,具有形式的美感,却不能成为代表民族最深的宇宙情怀的艺术。西方的艺术,没有跳出其数学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思维体系,缺乏时间的意识,而更重视空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但这个线条不是西方几何学的线条,而是活的有生命的线条,是生命在时间中绵延的迹化,它有生命的跃动在里面。

书法的这个特征,可以说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征:中国画本来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画却把“经营位置”、“间架结构”、“空间布局”等空间方面的问题置于次要位置,更重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重视空间中时间的引领作用。传统戏剧也是如此,戏剧本来要呈现空间中的时间变迁,是在空间中演故事。但中国戏剧不是让时间为空间服务,而是让空间为时间服务,舞台空间大多虚拟,却加强了音乐和舞蹈的成分,形成世界上独特的“歌、舞、剧”一体的传统戏剧。而中国书法在书写汉字时,原本完成的也是空间结构的造型,但是,在笔序流走中,同时也是在完成一种时间性过程。所以,书法的完成,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原理,更是一种时间的原理。而且,由于时间最适宜在线条中表现,而书法无疑是线条的大本营,或许正因为此,书法被很多人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