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5.1.4 古典诗词联句的修养

古典诗词联句的修养

“能指”与“所指”不同,“书意”与“文意”有别,书法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依赖于汉字的符号价值、象征意义。那么,是不是说书法就可以完全摆脱汉字的字意,变成纯粹抽象的线条的块面分割和交叉往还,变成一种类似于西方抽象画似的纯粹抽象艺术呢?

中国书法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书法线条所涵摄的这种精神、这种情感与文字内容的精神之间实际上依然保持着一种极为内在的关系。而所谓贯笔之气,既是发之于体内的深沉冲和之气,又是发之于文章的起伏跌宕之气,最终外显为点画的纵横运行之气。中国书法所表达的情感,虽然不是具体的、明确的,而是一种“形式化的情感”,但是,中国书法的本质,恰恰是在与实用性书写和抽象艺术的比较中才显示出来的。它与抽象艺术的异质,就在于其始终不离汉字的“文意”;它与实用性书写的异质,又在于其追求与“文意”水乳交融的“书意”。也就是说,与抽象艺术异质的“文意”恰恰与文字功能同质,而与文字功能异质的“书意”,又恰恰与抽象艺术同质。

从历史的演变来说,“文意”越是处于支配地位,书写便越是从属于文字功能、实用功能;而“书意”越是处于支配地位,书写便越是趋近抽象艺术。也可以说,书法发展的历史,大概就是“书意”在“文意”中孕育、萌动,最终破土而出,从而取得自觉、自主地位的历史。因此,“书意”自觉,是书法独立的可靠标志,而这一质的飞跃大约发生在公元2世纪的东汉末年。

书法的美,本身是独立的,这就在其“有意味的形式”本身,而并不依存于文字的内容和意义。因此,断碑残简、片楮只字,虽然文句不通,却依然可以有很大的审美价值,不影响人们从书法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学习。但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却总是趋向综合,小说里有诗词,绘画中配诗文书法,书画中有印章,诗情而兼画意,似乎在各种艺术恰当的彼此交叠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书法也是如此。厅堂里挂一张条幅,不会是毫无意义的汉字组合,而总是兼有一定的文学内容、哲理启示或其他人生观念的意义。这时,人们不仅仅观其字,而且赏其文,字和文二者交织渗透在一起,使得“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失其本身形体结构动态的美,又获得了更确定的观念的意义,相得益彰,于是乎令人玩味流连,乐莫大焉。

由此,在古代书法的学习中,书法家不仅刻苦练字,强调笔冢墨池的锻炼功夫,更特别重视提高文学修养,试图用合适的文义来表达自己更加确定的意志和情感。而在古代的文体中,诗词联句的形式最适合用书法来表现:一首唐诗,写成一个条幅;几段宋词,写成一个长卷;一二警句,言简而意赅;一副楹联,既工整又对仗,有平仄和韵律,其文学本身的美感和书法笔墨的美感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千百年来共同为中国人生存的心灵空间,营构出一种浓浓的诗意和独特的美感。

img33

那么,未来的书法艺术,是否一定要离开汉字去创造呢?是否要摆脱汉字字义的“束缚”,而发展为一种更为纯粹的艺术呢?人们现在还在尝试。固然,摆脱了汉字字义的“束缚”,甚至摆脱了汉字形体的“束缚”,似乎可以更自由、更独立地去抒写和建构与主体感受相应的艺术形式,但是,获得这种独立和自由的代价是,一方面失去了继续对汉字原有结构中的美的不断发现,另一方面失去了书法艺术美的综合性,而约略靠近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