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4.2.4 有无:形之前和形以后

有无:形之前和形以后

《易传》所言之“道”,在有无之间,它不是指成象、成形之后可见的变化,而是指阴阳二气未成形质之前的不可见的变化,也就是宋代张载说的“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这样,就涉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中的“形”,就是形状、形体、形象,其形上、形下之分,是以天地成象成形为界的。

所以,清代戴震明确把“形而上”解释为“形以前”,把“形而下”解释为“形以后”,即宇宙万物处于气化流行之中,形前、形后只是整个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环节。之所以说“化”,是说气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之运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万物由阴阳五行之气获得形质,如果脱离气化过程,即意味着存在的终结,“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宇宙间一切实物都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而未成形的本体之气,就被称为“道”。

物是有形的,气是无形的,但有形与无形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判分,有形与无形、形上与形下,实际上都是形之前与形之后而已,所以《庄子》也说:“不形之形,形之不形。”这种形而上、形而下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战国中期以后已经十分普遍,是人所共知、众所同论的思想,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气的“聚散”。但中国哲学中的“聚散”概念,不仅仅是像古希腊哲学中那样是对于不同密度的表示,更重要的,它是形而上、形而下(即无形之气和有形之物)相互转化的关节点,气聚则成形,形散则为气。

气,作为一个带有贯通性质的美学范畴,渗透于书法本体、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批评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哲学和美学范畴中,很难找到一个范畴像气一样,既涉及自然生理层面,又涉及心理精神层面;既指人格道义之气,又指宇宙本根之气;既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又具有形而下的表现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天然地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地自然生命皆为一气流行,所以生命是整全的;各生命体之间无不有气贯乎其间,所以生命之间是相通的。以气的眼光看世界,则世界是一个在内在联系中存在的活的世界。这种观念,渗透到书法之中,就是对气脉的强调。中国书法因为有了气的贯注,便有了气脉的流动,生生不息,笔笔相连,书法的点画自然也构成了一个生命的整体。书法的优劣,不在于一点一画,而是看是否具有通过形体之间的连续性关联来创造出生命和谐的才能。西方艺术倾向于表现固体的、稳定的、静止的东西,中国艺术倾向于表现流动的、起伏的、空灵的东西。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更要在文字实用之外,以表现气化宇宙的真实相为目的。重视气脉,就是重视有无之间的关系、重视形之前和形以后的关系,就是在书法中表现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联系性和秩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