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6.4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前人形容书法之线迹,如“草蛇灰线”。所谓草蛇灰线,就是蛇在草中,有的部位能看见,有的部位被草遮住了看不见,但是前后是关联成一个生命的整体;而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撒灰引龙时用灰撒线,灰线也是时有时无,时断时续,但总体上看依然是连续的整体。“草蛇灰线”一词,作为成语,比喻事物留下了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草蛇灰线的核心,是强调一种生命的整体性。一幅书法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点画线条连接而成的,在点画形迹之间,有一条起前后呼应连带作用的虚线,它把点画串起来,就成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在古典小说中,“草蛇灰线法”也是常用的写作手法,比如《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一些话本小说中都普遍运用此法,其办法是通过对特定事物忽断忽续的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线,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从而形成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脂砚斋也多次指出,《红楼梦》中特别善用此法,“草蛇灰线”一词在脂砚斋的批语中,就不止一次出现过,只是具体的文字表达有所变化。脂批中多次以极其赞赏的笔调写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千里伏线”、“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伏后文”等,其目的也是创造宏大繁富的艺术结构的需要,以增加情结的有机整体性。一言以蔽之,脂批是将“草蛇灰线法”指认为曹雪芹小说创作中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的艺术手法。这一看法应该说是切中肯綮的。可以说,《红楼梦》中的每一首诗,每一阕词,每一个情节,甚至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是“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法的应用,常见于明清小说。早在《红楼梦》之前,“草蛇灰线”法就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结构技法,也为其后的小说家所常用,这是中国小说结构艺术一个独特而杰出的创造。清代文论家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在景阳冈一段中,作者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可见,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从小说故事中的全貌看,就像是在草中游动的蛇一样,只能看到一段一段的,各段看似不相连,但是它们之间相互的关联照应却构成了整个对象朦胧的全貌。

中国书法家以生命的眼光看世界、看书法,书法创作要创造一个生命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在运动中完成和实现的整体,它是活的。书法家在挥洒的笔迹中,享受着动物敏捷活动所产生的乐趣,享受动物逃跑时的狡诈机趣。这些动物,并不是西方那种先知性的动物,而是具有奇妙的生命力。仿佛世间所有生灵的运动,都不能让中国人获得最后满足,他们必须要发明一个像云又像水的行动敏捷、体型弯曲的生灵,发明一个以无限广阔的空间为家、永远运动不息的生灵,这就是龙。

龙象征一种力,一种类似云和水的力,它永远运动,永远变化,它既在破坏,又在结果,还在保存。龙可以从水里腾起,进入云间,让人瞥见它强健有力的身影。在西方,龙是一种传说中罪恶可怕的怪物,但在中国,它以令人敬畏的力量获得了一种娱人的性质。艺术家似乎也分享了它那种变化无常的生命,为它的力量和永远运动而欢欣鼓舞。龙象征的力,是宇宙最后的动力,是中国人心目中那只“上帝的手”。中国人爱龙,龙的形象就是中国人钟爱的永远运动不息的宇宙精神,就是生命的不断流变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