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5.4 血脉:水者字之血

血脉:水者字之血

中国文化的生命观,不仅体现在哲学中、中医里,也体现在中国艺术中。《易》、医、艺,皆是以一气而贯通。书法中讲的气血、血脉等观念,都是直接从中医里借用来的。血必须循行于脉中,若逸出脉外,即失去其濡养功能,就没有肌肤之丽。

前人说,水墨乃字之血,过淡则伤神采,过浓必滞锋毫,所以周星莲说要“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中有专门一篇《血法》,其中也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线条中血脉的循行,是依靠水墨的作用,水墨调和,运用恰当,才能使线条产生丰润而活脱的状貌,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整体。

所以,作书要善于用水、用墨。陈绎曾又说:“水太渍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肉”的美不美,同“血”相关,同“水”相关,同“墨”相关,墨色的枯润浓淡,就是书法的血色与血脉。宋代姜夔说行书要“浓纤间出,血脉相连”;南朝萧衍说草书要“血脉如泉”;张怀瓘说“一笔书”要一笔而成,血脉不断;康有为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可见,中国书法家重视气脉、气血、血脉,是把书法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的。书法要有血有肉,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所以水须新汲,墨须新磨,这样才能燥湿调匀、肥瘦得所,从而也就达到了阴阳的平衡。

姜夔在《续书谱》有专门论血脉的一篇,元·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和清·张廷相、鲁一贞的《玉燕楼书法》中,也都有专论血法的章节。对于人体而言,气血充足了,血脉通达了,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有充沛的精神;对于书法而言,水墨滋润了,笔致流畅了,才会有生动的点画结构,才会有“活”的书法。

蔡邕说的“肌肤之丽”,正是在书法中气血充足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血色丰美。这种血色丰美的质感,和“血”有关,也就是和水墨的调匀有关。不过,血终究生于气,气才是人最根本的生命力,生命力旺盛了,自然气血充足。所以,人的血脉通与不通,关键在养气;书法的气脉畅与不畅,关键在练笔,笔实则气足,气足则血色丰沛矣。

何绍基《跋道因碑旧拓本》云:“世人作书,动辄云‘去火气’,吾谓其本无火气,何必言去?能习此种帖,得其握拳透掌之势,庶乎有真火气出。久之如洪炉冶物,气焰照空,乃云去乎?庸腕拙尔,如病在阳衰,急须参、耆、桂、附以补其元阳,庶气足生血。今顾日以滋阴为事,究之气不长,而血亦未尝生也。书道贵有气、有血、否则倔余于血,尚不至不成丈夫耳。”

何绍基以中医说书法,以血气谈生命,生命贵在有血、有气,书法亦贵在有血、有气。书法家对血脉的重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浑厚华滋、笔墨淋漓、气韵生动、血肉丰满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