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1.4 草书:精神的自由

草书:精神的自由

草书,是在隶书快速书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即所谓章草。章草的名称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有认为这种字体兴盛于汉章帝时期,故名;有人认为“章”有条理、章则的意义,是因为比今草更规矩而有条理,故名。

在章草中,既保留了一部分挑法和波磔之势,又改变了隶书中的很多笔法。比如,章草中的撇变成了尖撇,弯钩转得也较快,而且章草大量使用了连笔,有的时候,整个字就是一笔写成,这种连笔的出现,就为后来章草演变为今草奠定了基础。

今草大约在汉末魏晋之际出现。今草去掉了章草的波势,却在楷书的草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字体更加草率,连笔更加多起来,而且字与字之间也往往相互勾连,真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从实用上看,今草书写起来明显比章草更加方便快捷实用;从艺术上看,今草的连绵,给人的性灵的抒发和精神的腾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也就是说,从篆书到隶书到章草到今草,本来是在方便快捷简易的实用目的的驱动下一路走来的,但是,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字体不断简化,写字更加快速,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实际上给书写者不断地开启了精神自由的大门。这些字体演变的轨迹,就是由秩序到自由的必然结果。

img69

西汉章草《神乌传》

汉字的形体,总是在表意明确、易于区别的前提下,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考察汉字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汉字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简化始终是历史的主流,而简化到极致就是草书。汉字简化的方向契合着人类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向,人们的精神空间在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开放。

草书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当然与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的旨趣不同。东汉赵壹《非草书》就是站在儒家建立社会秩序需要的立场批驳草书的。但是,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乡邑不已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草书,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驱动下,能吸引无数人“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力量,这是人们精神渴望自由的深沉诉求。而这种诉求,终于在人们精神获得大自由、大解放的晋代,使得草书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亦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出现。

篆隶楷字体的结构和笔法被赋予了更多的限定性,限定就是一种不自由。篆隶楷的传统,往往与政治、社会、秩序密切结合在一起,带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对于艺术的纯粹精神而言,还是超越得不够纯净。而草书的书写,便于作者把感受和情绪,都安放到对象化的线条里去,在书写中使作者的精神得到安息和解放。事实上,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所追求的,恰恰是把自己的精神成功地安放到对象化的世界中去,使得自己的人生和精神上的负担能得到彻底的解放。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开启的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深刻意义就在这里。这是庄学那种“逍遥游”的思想和玄学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在书法艺术中的落实,它能使人的精神从有限通向无限。

img70

唐代高闲草书

需要说明的是,行书并不是在楷书和草书之间产生的。章草在西汉初年即已出现,而行书则产生于东汉晚期。由于草书书写过于快捷,连绵越来越多,笔画越来越省,给实用性的辨认带来了麻烦,所以,需要一种介于规整秩序的楷书和狂放自由的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这时行书就应运而生了。因为文字书写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从书写者来说,总是要求简便快捷些,而从阅读者来说,又希望明细易认才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在行书这里取得了最让人心惬的结合。行书其实没有自身严格的书写规则,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写得规矩一点,接近于楷书的,人们称之为行楷;写得放纵一点,接近于草书的,人们称之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么难认,在秩序和自由之间优游不迫,所以很受人们青睐。

行书游荡于秩序和自由之间,而中国文字的变迁从甲骨文等古文字完成了到隶书、草书等今文字的全程演变之后,此后的书法家也就在由这些字体所规定的秩序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之间来回摆荡。如实地说,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史,就是不同时代书法家的心性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摆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