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6.3 矫若游龙,疾若惊蛇

矫若游龙,疾若惊蛇

风水术中的龙脉思想不仅渗入山水画,也被借来品鉴书法。地理风水经典《青囊奥语》曰:“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书法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中则说:“地师相地,先辨龙之动不动,直者不动而曲者动,盖犹草书之用笔也。”书法要表现宇宙流荡之气,表达这种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自然离不开“龙”。以龙蛇喻书,是中国书法的传统观念,比如“笔走龙蛇”、“字形体势,状如龙蛇”,又如“龙蛇鸟兽之迹”、“龙蛇云露之流”、“欲夺龙蛇之飞动”、“有龙蛇战斗之象”云云。前人比喻草书如“电掣雷奔,龙蛇出没”、“龙蛇满壁”、“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愕”等等。

在书法品评中,人们特别喜欢以龙蛇的生动姿态比喻草书的生动:《草诀歌》一开头就说:“草书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草书韵会·序》云:“矫若游龙,疾若惊蛇。”崔瑗《草书势》说:“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索靖《草书势》说:“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欻奋衅而桓桓。”虬,音qiú,是传说中的无角龙。蟉,音liú,是龙蛇蜿蜒行动的样子。羸羸,音léi,通“累累”,束缚缠绕的样子。欻,音xū,忽然也。衅,音xìn,兽奋力奔跑,奋动的意思。桓桓,勇武、威武的样子。这里是形容草书像龙蛇一样屈曲盘绕,有的往,有的还,看上去婀娜多姿又轻柔缠绕,但忽然又奋起而勇武有力的样子。这真是写出了草书的生趣和活意。

王羲之说学习草书要“字之体势,状若龙蛇,相钩连不断”。梁武帝萧衍则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萧衍《草书状》里形容草书体势时又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李白《草书歌行》说:“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陆羽说:“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蔡襄说:“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明代费瀛说大字的体势要“飞动如龙骧凤翥,天趣溢出,神与之谋”。清代宋曹也说:“草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这些书法评论,都离不开“龙”和“蛇”。

不管龙也好,蛇也好,上面所有这些描述里的龙和蛇,都不是呆的、死的,不是“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春蚓秋蛇,因畏寒而屈曲无生气,软弱无力地缠绕盘结在一起),而是活的、动的,是惊蛇,是游龙,它们在“腾”,在“赴”,在“往”,在“还”,一切都充满了活泼泼的动态和生命感。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书线条蜿蜒生动,变化开阖,被窦臮、刘有定称为“如虎如龙”。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草书线条如神如鬼,变化不可端倪,他说:“根本二王,变化如龙。”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常常具有吉祥的意义,能呼风唤雨、通灵变化。当它突然从云中出现时,实际上是在中国艺术家面前展示了宇宙变动不居的景象和稍纵即逝、若隐若现的真理。英国当代艺术史家苏利文说:“对道家而言,龙就是道本身。它是宇宙中一切的动力,常常突然降临而转瞬不见,让人不由得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见到了龙。”日本学者冈仓觉三对龙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说:“龙隐栖于深山幽谷中或盘旋于深海中,正伺机而动。在暴风雨的云层里它展露身躯,在黑暗的漩涡中洗刷鬃发。龙身盘踞在松树上,利爪钩住树干。一阵大雨淋过,它身上的鳞片与凹凸不平的树皮闪烁出光芒。疾风吹散了落叶,龙吟声在天地山川间回响,唤醒了春天,龙忽然显现,但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img88

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擎虚空

中国人正是在笔走龙蛇的草书中,见到了那种生生不息、永恒运动的宇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