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4.3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中国拳术所依据的理论,也和剑术一脉相承。易之阴阳、老子刚柔、兵家虚实、中医经络,这些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理论学说,最先是被剑术所接受,后来,拳术在许多方面沿袭了剑术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的太极拳,亦讲阴阳开阖。太极拳有开有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旋转开阖,阴阳相济,静则为道,动则为拳,行拳者是以太极内气的变化来支配外拳。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王宗岳所论,不是一趟拳的拳谱,而是以太极阴阳学说来论拳,正与庄子“说剑”的性质相同,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习武人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一口气就是内在气脉的圆满贯通。在兵法中,将军的“意”对于军队而言,是起到一种团结性的统帅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上下成为一“气”;武术中则不同,拳师的“意”是由自己来发动,以“意”来引领自己的“气”,再由“气”落实到自己的“力”。所以,武术中的意、气、力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意、气、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先要意到,才能气到;只有气到,才能力到。

习武者也说,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中国传统武术的演练,特别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形神兼备,虚实变换,阴阳相济,天人合一”,要“练武修德,体用一如”。这是一种真正的身心相应、内外兼修的全身运动,它不仅落实为整体性的生理锻炼,以训练筋骨肌肉、内在脏器和神经经络,而且还包括整体性的心理锻炼,以训练应变技巧中所包含的智慧、个性和道德。

太极拳讲究意不断,气不断,才能劲不断,力不断。但运气不是故意使气,因为“在气则滞”;用力不是故意使力,而是“力从人借”。力气的来源在对手,对手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是被自己的力气所击倒的。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他就不会失败。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要会运气,会用力,会使劲,要会转化对手的来劲,要能在松活弹抖中发劲,关键是要在刚柔相济、阴阳虚实中立定脚跟,以气主运。所以,中国的拳术,不管内家拳、外家拳,没有不练气的。传统拳术中,有纳气、行气、运气、使气之说,纳气于天以养其精,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腠理以护身,使气于骨以克敌。

中国拳术中的这些理论,和书法的运笔行气几乎如出一辙,它们背后有着共通的思想背景和文化积淀。书法家写字首先强调“意到”,要“意在笔先”;然后以气行意,力从气出。书法要写出力量感、生命感,但是,中国书法家不喜欢用蛮力、死力,而是善于运用巧力、活力。书法家手下的笔,其实已经不是一个身体之外的物什,而是成为融入身体之内,成为身体一部分的肌体了。书家用笔,就像拳师用指、用拳。拳师用力用巧力,善于借力,书法家用力也是用柔的力,善于借用笔毫自身的弹性所产生的力。这时,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拳术高手,他们的精神上的意识,以及生理上的呼吸和力量,都是在一个整体之中,意、气、力已经浑然难分了。

img81

《孔宙碑》的波磔比一般汉碑更长,要使力量能送到笔画末端,关键要以意领气,以气主运,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