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1.3 隶变:速度与提按

隶变:速度与提按

隶书的出现,对于书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用笔的速度和提按两个方面。

关于隶书名称的由来,《汉书·艺文志》中说:“是时(指秦代)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文解字·叙》中也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东汉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草隶,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

可见,隶书是秦代官署的官员隶役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简易字体,并由此而得名,它是作为正规小篆的辅助性字体而使用的。隶书在秦代的地位很低下,比较庄重的场合,比如刻石记功等,一般是只用小篆而不用隶书的。《汉书》和《说文解字》中都说,隶书出现于秦统一六国之后。而且,《说文解字·叙》还进一步指明,“四曰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于是,程邈造隶书的说法一度曾很流行。事实上,每种新字体的形成,都要经历比较长的过程,至于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说法,更是不可能的。

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种说法透露了隶书最初出现的原因:它只是正规篆书的简洁写法。而这种比正规篆书更简洁草率的字体,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中就可以见到了,比如铜器铭文中的偏旁笔画已经变得平直,这可以被看作是隶书的最初形体。而云梦睡虎地战国末年秦简上的字体与正规篆书也不同,却与西汉早期的隶书更加接近。可见,隶书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它是由草率简洁地书写正规篆书而形成的一种独立字体。只不过,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迫于“官狱多事”,这种简洁的字体在官吏们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隶书由于基本上丧失了象形的意味,在文字演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由于书写便捷的需要,书写的速度比篆书大大提高了,在快速的书写中出现了提按。篆书的笔画多以圆转为主,隶书则变圆转为方折,笔画少有盘曲的线条,更多是平直的。不过,在速度和提按的带动下,平直的笔画也产生了飘逸飞动的姿态。这种飞动感到了成熟期的隶书,就被定型为隶书的典型笔画——波画。由于波画是横向取势,所以,和篆书的纵逸瘦长不同,隶书大多形体较扁,而且笔画的撇、捺、长横、竖弯钩的收笔都略微向上挑起,看起来就有了“波磔”之势。

img66

在战国晚期已经孕育着隶书的胎动了(此为湖北郭店出土战国时期楚简)

img67

西汉《莱子侯刻石》全文35字,是现存西汉石刻字数最多的石刻

简单地说,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字形上的主要变化有:

一、笔画变曲为直,即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如“木”、“水”、“有”等字);

二、偏旁变形,小篆中的偏旁与它单独成字时的写法没什么区别,在隶书中,一个字写作偏旁写法就会变形(如竹子头、三点水、提手旁、立刀旁等),而且同样用作偏旁时,写法会随位置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水”在“益”字和“浆”字中不同);

三、偏旁混同,即在小篆里是不同的偏旁,到隶书里却混而为一了(如小篆中的“肉”字旁、“丹”字旁、“舟”字旁,隶书中都写作“月”字旁);

四、字形结构整体改变了(如“承”字、“更”字、“癸”字);

img68

东晋《爨宝子碑》在用笔和结体上,都呈现出明显的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痕迹

五、省略了一部分,为了书写便利和字体结构的平衡(如“香”字、“雷”字、“书”字)。

隶书的出现与定型,为紧随其后的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楷,是楷模、法式之义,所以,唐代以前人们称汉隶八分书为楷书。今天所说的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它是在汉末隶书的基础上,吸收了草书的某些笔法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楷书在晋代成熟,在南北朝时取得统治地位,并沿用到现代。楷书和隶书相比,变化不大,只是结构上由扁平变为正方或长方,笔法上放弃了汉隶的波挑和波磔,更利于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