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5.4.2 内感的音响

内感的音响

书法中的节奏,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其一,在一根点画线条之中。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例如黄庭坚的草书线条,波撇点画起伏而跌宕,如荡桨一般富有节奏感。其二,在一字线条组合之中。密处点线短小刚劲,如磐石挡路;疏处点线舒长绵延,如云似烟。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见其心”就是见出书写者心灵的节奏。其三,在数字组合之中。几个字一组,一笔而成,将数字的空间变成了一根节奏韵律极其丰富的线条。其四,在墨色氤氲之中。通过墨色的变化,蘸墨的次数和间隔使得墨色有浓淡、燥润、枯湿的变化,强化视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书法的欣赏与创作,本来是属于视觉的,却能引起人们听觉的享受,这种现象在文艺心理学看来属于“通感”,即各种经验的触类旁通。相互联系着的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里去,所形成的心理感受也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官能的彼此打通,钱钟书称之为“体异性通”,他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img48

黄庭坚论书强调韵,其用笔中有一种“荡桨”的节奏感

北宋书法家雷简夫有一段话,就把声音和视觉的官能打通在书法家身上的体验作了真实的记录,他说:“近刺雅州,昼卧郡阁,闻平羌江瀑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矣。”江水潮涨,波涛翻滚,高下起落,闻其声而想其状,想其状而动其情,情动而笔落,笔落而声起,在这时,涛声、水势、笔墨、人心,浑然成为一体,以笔墨的淋漓奏出江水的华章。姜夔也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能在静止的点画形迹中看到振动的节奏感,变静为动,感受到节奏,想象出当时书写时的情态,静止点画形迹的节奏与观者心理节奏合拍,从而使书写时的节奏在欣赏者的心里被唤起了。

不过,点画振动的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并非由耳朵听到的真实声音,而恰似从人胸中响起一样,它是一种“内感的音响”。清代王原祁说:“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他以绘画中画面各部分的调和,比作音乐的律动一样,以此来解释绘画的气韵问题。

在这时,声音美与精神美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徐复观说,“韵可以说是音响的神”。韵,就是一种由声音音乐之美所涵摄的人的内在精神之美。这样,就涉及“气韵”一词的英译问题。如果我们承认艺术作品中的气反映的是人综合的生命力的强弱;承认艺术作品中的韵是人的音乐性的精神之美的话,那么,“气韵”一词的英译就应该包含“vitality”和“rhythm”两个词。它是一种以有节奏的生命力为基础,生理与精神生命达到音乐般意境,人的整个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

由点线墨韵谱写的中国书法,与由团块和色彩谱成的西方艺术,趣味是大不相同的。点线交织的中国书法,气韵生动,其精神简淡幽深,表现出超妙的神韵意趣,传达出中华民族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这种宇宙精神、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其根基是生命哲学。中国书法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生命意识的直觉感悟,通过飞动的线条、舞蹈的韵味、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灵奇的境界,表现着主观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的交融互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