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4.6.2 悟分顿渐

悟分顿渐

悟,原在佛学中指心对佛理的理解、领会,有顿时生成、不可言说的特点,因而显得很奇妙,又称“妙悟”。因为妙悟的特点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特点极其相似,妙悟后来被引入艺术理论。王维说:“妙悟者不在多言。”到了宋代,妙悟成为评诗论文的重要观点,其中严羽借禅论诗,用妙悟说明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影响极大。严羽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作诗也如佛家参禅,在悟中达到对于事物的透彻理解和领会,才能创作出好诗,他把悟看作诗歌创作的关键,“为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那么,什么是悟呢?《说文解字》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其实,“吾”亦表意,悟就是吾之心,就是悟由我心而起,觉是我心觉,解是我心解。《说文解字》又说:“觉,悟也。”觉者,悟也,悟者,觉也,觉悟一也。《说文解字》还说:“寤,觉悟也。”寤就是睡觉醒来,悟就是寤,人在沉睡的状态下被唤醒就是寤,也是悟。所谓“大梦今方觉,平生我自知”,觉和悟可以对勘,悟和寤可以互解。

在佛学中,以觉为悟,不觉为迷。大乘佛学认为,人人都具有觉性,只不过凡夫俗子在世俗琐务中被各种妄念所污染和遮蔽,处于迷妄之中,就如同长睡不醒一样。又好比镜子被灰尘污染了,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拭去心灵的尘埃,从长梦中醒来,就是心中的觉悟之性被点亮了,回到了真实的生命。

悟,也称“了悟”,是以直觉来了知本体实相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境界,臻于这一境界,称为“悟入”。“悟”是觉悟,“入”是进入。悟分为顿悟和渐悟两种。渐悟是经过长期修行才能达到佛教真理的觉悟,顿悟是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说:“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禅宗在各派中主张顿悟说,其余各宗大多主张渐修。在禅宗内部,又有“南顿北渐”之说,北宗神秀重渐修,南宗惠能提倡顿悟。

东晋南北朝时的竺道生在《顿悟成佛义》中说:“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注:原著已佚,转引自慧达《肇论疏》)这是强调佛教之理是不可分的整体,所以悟也是不分阶段的。顿悟就是自识本性,自见本心。六祖惠能就认为,凡夫俗子和佛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关键就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即所谓“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禅宗的顿悟说,直接启发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中那种重直观和静观、重感悟和兴发,而不是那种重语言和思辨、重逻辑和知识的倾向。艺术中的妙悟,就是一种审美感兴,是观者在外物直接感发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的心理过程。妙悟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触兴,它和语言的、逻辑的思维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中国艺术论中,论者大多肯定一个无法通过理性、知识、语言去把握的世界的存在,但艺术的创作和感悟,往往能触及这个最微妙的境界。

img20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

书法家内心微妙的体验,无法通过理性的语言来表达。书法创作的微妙体验,有时只能在语言之外。书法家所要传达的,就是那种人与自然相斗争与相协调、人的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和社会秩序结构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它是人最深处的情绪和感受的流露,远远超出了很多语言的、知识的、逻辑的概念和定义所能涵盖的内容和范围,它实际上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身(从指腕神经到气质性格)心(从情感到思想)的各个方面。